词条 颤音琴

颤音琴

颤音琴VibraphoneVibes),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类似木琴,但琴键以金属制造,通常为黄铜或铝合金所造。琴键下设有共鸣管,最特别之处乃在各支管顶上加装了能转动的扇页,并且连接至琴身旁的马达。当供电及开启开关掣后,扇叶便能转动,导致共鸣管不断被开合。当敲打琴键时,声波震动空气传入共鸣管,扇页打开时便能扩音及增加回音,但扇页关闭时音波则被阻挡,能进入共鸣管的音波大幅减少,所产生的共鸣和回音也较少。最终便产生出忽响忽暗的音色,“颤音琴”的名称就是这样而来。另外,颤音琴一般都会附有踏板,令琴键不会被止音垫止震,而令发音延长。

颤音琴相关文献
琴尼诺·琴尼尼
扩展阅读EncyclopaediaBritannicaThetextofIllibrodell"arteCenninionartandimagination
查看全文
古琴
历史先秦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迄今没发现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记录为周朝初期古铜器上刻的古文。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86号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琴。其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似人形,由整木斫成,髹黑漆。龙龈处存在过弦痕迹,岳山嵌入琴体,有弦孔。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则出土了十弦琴与筑,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
查看全文
古琴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
查看全文
颤音琴
起源颤音琴是于1922年由一间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鼓生产商LeedyDrumCompany所发明的。发明者为HermanWinterhoff。很快其他生产商也加入了生产。最初颤音琴的发明,是打算运用在爵士乐中,作为一件能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另外也能用于当时属新兴的电影音乐中,但很快亦运用于管弦乐队中,因为它的音色比钟琴柔和,较易融合于其他乐器中。外貌颤音琴高音区域部分,可见到上下排琴键位处同一水平,并配上四支以毛绒线球包裹的琴棒。右边琴身为马达开关及速度调较器。颤音琴由数十支不同长度和厚度的金属琴键所组成,并以键盘乐器的排列方式摆放琴键,不同音高的琴键,会按音高排放在琴架上,长而阔的琴键音色较低,放在左边;短而窄的,排在右边。不过,从右图可以看得出,颤音琴上排音键和下排音键是位处于同一水平位,而不像木琴或马林巴琴般,上排音键被稍为提高。这是因为它设有脚踏板,如果两排音键处于不...
查看全文
古琴琴曲列表
部分古琴名曲下列是部分有名的琴曲名(以音序列):当代名作当代古琴曲名作有:参见古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