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平城之战中最重要的战役,通常被用来代指整场平城之战。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迎击匈奴。

在战役初期,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因此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敌深入的计策,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在追击至大同平城附近的白登山时,遭到匈奴军队的围攻,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由于担心汉军后续增援部队以及陈平等人的外交策略,冒顿同意解除包围,令刘邦率军撤退。

之后双方又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最终匈奴被击退,平城之战结束。

平城之战后,刘邦接受娄敬之策,以宗室女假称长公主,远嫁冒顿单于,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白登之围简介资料
平城之战
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公元前200 年
刘邦、冒顿
汉军白登山镇守七日,汉军突围,打退匈奴追击,汉与匈奴议和后撤军
白登之围相关文献
什么是白登之围白登之围的背景是怎样的
什么是白登之围白登之围的背景是怎样的,什么是白登之围关于什么是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有很多记载。白登之围是公元
查看全文
白登之围的真相:刘邦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的真相:刘邦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刘邦白登之围分别是汉朝高祖以及和刘邦有关的一次事件,对于刘邦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
查看全文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刘邦白登之围分别是汉朝高祖以及和刘邦有关的一次事件,对于刘邦白登之围这个问题
查看全文
白登之围
战争背景匈奴是位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代称为荤粥,商代称为鬼方,周代称为猃狁,秦代称为匈奴,其生活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在《过秦论》)。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楚汉相争时,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附近)等郡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之庶孙,曾响应刘邦起义,因带兵攻打韩地有功,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公元前201年春,...
查看全文
白登之围(前200年)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当时称为荤粥。周代称猃狁,秦代称匈奴。其生活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汉之际,匈奴统治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步强盛起来。汉初,由于长期疲于兵事,无暇北顾,冒顿利用自己兵强马壮的优势,乘机夺取了长城以北汉朝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北部中国的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南进,汉高祖刘邦曾派韩王信坐镇晋阳,守卫太原以北之地。后来,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理由,上书刘邦,把韩国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带领大队兵马进入长城,一直打到马邑城下,把韩王信围困在马邑城。韩王信是战国时韩国的旧贵族,曾响应刘邦起义,带兵攻打韩地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但刘邦对他很不放心,所...
查看全文
白登之围相关标签
前200年
大同军事史
前3世纪中国战役
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前200年代中国
西汉战役
汉朝历史事件
全战争All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