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
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时,因为与当时宦官石显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