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春秋谳

春秋谳

宋葉夢得撰。是書抉摘三傳是非﹑主於信經不信傳﹑猶沿啖助孫復之餘波。於公羊穀梁多所駁詰。雖左傳亦據傳末韓魏反而喪之之語﹑謂知伯亡時左氏猶在﹑斷以爲戰國時人。案經有續書﹑傳亦有續書﹑夢得蓋未深考﹑語詳左傳注疏條下﹑昌言排擊。如辨諸侯世相朝爲衰世之事。辨宰孔勸晉獻公及魯穆姜悔過之言皆出附會。辨十二次分十二國之謬。辨夾谷之會孔子沮齊景公事亦出假託。辨墮郈墮費非孔子本意。辨諸侯出入﹑有善有惡。辨諸侯卒之或日或不日﹑非盡屬襃貶。魯侯之至與不至﹑亦不可拘牽成例。雖辨博自喜﹑往往有瀾翻過甚之病。於經旨或合或離﹑不能一一精確。而投之所向﹑無不如志﹑要亦文章之豪也。惟古引春秋以決獄﹑不云以決獄之法治春秋。名書以讞﹑於義旣爲未允。且左氏公羊穀梁皆前代經師﹑功存典籍﹑而加以推鞫之目﹑於名尢屬未安。是則宋代諸儒藐視先儒之錮習﹑不可以爲訓者耳。考宋藝文志﹑是書本三十卷。又夢得自記左傳四百四十二條﹑公羊...
春秋谳简介资料
经部
春秋谳相关文献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么知道一年四
查看全文
元谳
生平元谳为人贪婪暴虐没有礼节,延昌四年(515年),元谳被诏令以羽林监为起家官,又转任司徒主簿。魏孝明帝元诩时期,元谳升任通直散骑侍郎,转任中监将军、宗正卿,升任左将军、太中大夫、常侍如故,封平乡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建义元年岁次戊申四月十三日(528年5月17日),元谳在河阴之变中遇害,虚岁四十,朝廷赠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孝惠。建义元年七月丙辰朔十七日壬辰(528年8月17日)葬于缠涧之东。家庭祖父魏献文帝拓跋弘父亲元幹,北魏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特进、司州牧、赵郡灵王兄弟元谌,北魏骠骑大将军、大司马、赵郡孝懿王元谧,北魏安南将军、都官尚书、赵郡贞景王元谭,北魏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城安贞惠侯元譿,北魏直阁将军、羽林监夫人河南于氏,北魏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定瀛幽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太原郡开国公、薨赠司空公、谥曰恭庄公于劲孙女,北魏中书侍郎、直...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原文标题: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
查看全文
春秋谳相关标签
春秋
东方古籍
家族谱大览
1.春秋氏族图考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嘉庆19[1814]. 清嘉庆19[1814].-2册 引述丹例 : "是考为春秋而作凡内外传及公壳二种所载之人皆义蘻乎春秋者也是考无不备录如檀了家语史记诸书所载其有氏族可归者亦必列入---"
浏览:10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台北市 :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62[1973]. 1册(页数杂异). 春秋随笔/顾奎光撰. 程氏经说/程颐撰.
浏览:100
東陽吳氏春秋, 1, 人像 1世商翁公起 派行 名目,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东阳吴氏春秋编纂委员会, 2006年修. 全1册(约670页) : 插图, 肖像. 注 : 本书包含浙江省东阳县13宗吴氏派系的世系资料. 受姓始祖(1世) : (商) 吴太伯. 父周太王. 姬吴世家26世祖. 自渤海迁于平江(今无锡梅里). 升苏(船山)祖(74世) : 吴商翁,字元龙,号三存,行四十二. 暨阳7世祖. 世居暨阳县桥头独山(今诸暨市陈宅镇), 赘迁吴宁北城(今东阳市城)许氏, 又迁邑北升苏乡灵山.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商翁公下房祖(88世) : 吴绍,字纯祖,号诚齐,行寿六(干房,徙居钱家庄,又称船家) ; 吴彩,字纯绣,号臣川,行寿十九(坤房). 厚𡊵祖(84世) : 吴德彰,名炜,字诚卿,行显四. 越州暨阳峡山人(今诸暨市陈宅镇岭后村). 越州暨阳17世祖. 自鹿山迁永宁乡厚𡊵(今吴良村后半村).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子孙析置祥坞(或长坞),白坦,新塘,湖岑,泮田等地. 高城(里厅)祖(84世) : 吴泳,字希圣,号俭齐,行小十九. 义乌青口岭8世祖. 其后自义乌青口岭迁至东阳怀德乡63都高城.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分支. 后分: 吴袍,行庆八(里马塘派) ; 吴展,行庆十七(高城派). 岘荆祖(85世) : 吴程,字公远. 自义乌八里桥迁东岘峰.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及义乌八里桥分支. 后分二房 : 吴克敬,字守诚(前山,今横店镇牛背陇村) ; 吴克仁,字守忠(溪头,今横店镇棠溪村). 灵岳祖 : 吴淮,字澄之,号石峰,行开一. 仙居6世祖. 自仙居田头迁居婺东仁寿乡56都马泽桥头(今安恬吴公桥). 后分八宅(上,下,南,中,东,西,新,厚). 南岑祖(80世) :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行元三. 仙居9世祖. 世居湖山(今官路镇后里吴村),后迁南岑(今东阳市区南部). 本支世出延陵,仙居吴氏分支. 源于山阴吴氏. 芾公后有七宅(南,北,东,西,前,中,后), 及八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 又分61房派和吴姓聚居村. 林口祖(92世) : 吴伦,字若序,行伦十一. 新昌南明吴氏22世祖. 居樟树脚.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新昌县南明吴氏至上小于吴氏分支. 后有两房: 吴华,字华林,行正二十九(长房) ; 吴贵,字世年,行正三十(幼房). 长林祖 : 吴有文,行礼一. 吴焜子. 世居福建小福丁州,迁温州,后迁东阳长林. 本支世出延陵,新昌吴融家族分支. 后分仁房,义房. 又分干房,坤房. 高城(外厅)祖(83世) : 吴延圭,又名凤,字怡勉. 温州永嘉之西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吴武陵分支. 后有两房三派 : 吴彦彰,行贵二(长房贵二公派) ; 吴彦盛,字循德(贵七公派) ; 吴彦齐,字循理(三房贵四公派). 盘古祖(83世) : 吴万里,字怡远,行华四. 永嘉西吴氏家族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系湖广至温州永嘉吴氏家族分支. 后有甘井支. 甘井祖(86世) : 吴杞,字守升,行百四. 盘古吴氏5世祖. 居石盆,徙居邑西甘井. 本支世出延陵,温州永嘉吴氏家族,东阳盘古分支. 鸡峰祖(94世) : 吴尚愍,又名大旻,号平川,行仁一. 天台17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天台吴氏分支,后徙东阳永寿鸡啼峰(今黄坑村). 尚愍公后四大房派 : 吴尧宪,字宗华,行义二(大房) ; 吴尧应,字宗富,行义三(二房) ; 吴尧懋,字宗全(三房) ; 吴尧志,字宗满(四房). 高砂祖(82世) : (宋) 吴文,字公器,号淡齐,行悌五. 本支世出吴王夫差宗系, 婺州马海至乌伤碑吴氏分支. 排行字第 : 各支排行名讳字目表见529-542页(影像285-292页).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春秋时代之世族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浏览:100
春秋时代之世族
192 p.: ill., gen.tables.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for generations resulted from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s of Warring States(403-221 B.C)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Genealogical Society, 1975. - 1 reel ; 35mm.: handwritten
浏览: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两湖书院正学堂, 清光绪25[1899]刻本. 1册(128双叶) : 世系表 注 : 记载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姓氏世族源流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