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族谱
查阅族谱
我的家谱
常见问题
修谱
编修族谱
族谱体例
家庭谱制作
头条
姓氏头条
历史文化
人物百科
姓氏文化
族谱知识
导读专栏
专题知识
姓氏
姓氏百科
中华姓氏网
百家姓
家族圈
家庭树
寻根
历史
历史词条
历史上的今天
问答
应用
老黄历
周公解梦
网上祭拜
APP下载
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皇家集邮收藏
皇家集邮收藏
皇家集邮收藏是英国皇室的邮票收藏。 这是与英国和英联邦集邮相关的最全面的收藏,拥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作品。
相关人物
移师并保存...
圣詹姆士宫
皇家集邮收藏相关文献
吴文化—文化行旅—评弹与集邮
吴文化—文化行旅—评弹与集邮,每当我从码头或信箱中收到从上海寄来的苏州评弹《老听客》小报的信件时,我可以从
查看全文
收藏
历史收藏是从古早文化开始就存在的行为。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收藏已知世界各地的典籍于亚历山大图书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罗斯的美第奇家族收集艺术品,并开启私人赞助艺术家的先河,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现今的艺术收藏家。许多世界上流行的博物馆,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马德里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到墨西哥城弗朗茨·迈耶博物馆,都是收藏家捐赠收藏成为能供民众观赏的馆藏。个人的收藏癖则可以追溯至从鲁道夫二世开始,专门收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珍品的珍奇百宝屋(Cabinetofcuriosities)。有计划的收集可以追溯到乔治·托马森与萨缪尔·佩皮斯。在18世纪的巴黎、伦敦与阿姆斯特丹有收藏版画及古董珍品及艺术市场的记载。在19世纪的工业化国家,因为休闲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人投入收藏的领域。当时从东方国家收集古董瓷器、家具及装饰物品蔚为兴盛。详细列表参看收藏品列表(英语)广告广告收藏品火柴盒贴画赠品品牌产品奢侈品雅芳金宝汤公...
查看全文
集邮
参见邮票研究邮票
查看全文
皇家
各语系的皇家英语英语一般使用Royal(王家)一词,例子可见皇家歌剧院(RoyalOperaHouse)、皇家学会(RoyalSociety)等等,代表英王御准。西语西班牙语系会使用Real(王家)一词,最著名的例子是皇家马德里(RealMadrid),亦有皇家苏斯达、皇家萨拉戈萨等。此外在不少南美西语系国家也经常使用“王家”,例如皇家普托斯(RealPotosi)、皇家加斯拿素(RealGarcilaso)等等。荷语荷语系使用Koninklijke一词,主要于荷兰和比利时两国使用,以比利时使用率较高,在多支文化会和体育会均有使用,例如皇家亨克体育会(KRCGenk)、皇家真特体育会(KAAGent)等等。在通常名称一般只会以字首K为标记。
查看全文
王筠集邮与他的集邮小说
2014年年6月底,得知王筠一篇遗作将刊发。7月3日,便读到《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所载“津味小说甲午年赛”作品《老季家往事》。 去年春天,王筠随笔集《侃斋志异》排出,他拿着清样向我问序。我们聊了一下午。他讲退休后,有时间了,还是写小说带劲。他说得充满憧憬,跃跃欲试。秋天,集子印成,见面时他告诉我,写了一篇小说,笔头还顺。他说的,应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1.家氏族谱, 1, 1406–2013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永川皇甫氏世谱, 900-1991
永川皇甫氏大钟会,皇甫均皇阁,1991年发行。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皇甫镜,一世皇甫安皇尊的子孙录。
浏览:0
永川皇甫氏族谱
国立中央图书馆, 900-1868 始祖皇甫能长的子孙录
浏览:0
王氏族谱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王氏族谱 王仁修(大房)一个儿子王桂蟠,王桂蟠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王志忠(住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其他三个儿子都住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都有子女。 王世修(二房)三个儿子,王桂生 二儿子王桂芳有二个女儿 (住合肥市) 王桂福 王文修(三房)三个儿子,王桂禄 王桂寿 王桂庭 王桂禄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王志荣(住合肥市) 王志永(立祥)有一个儿子二个女儿二个孙子(住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 王桂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王志臣(住安徽省淮北市) 童妮 王桂庭五个女儿,王志兰(住安徽省淮北市) 王利 王志芳(住江苏省徐州市) 王敏 (住江苏省金坛市) 王燕(住北京市) 王志臣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王琳 王琪(住安徽省淮北市) 王志兰有一个儿子,王铖君(住广东省东莞市),王铖君有一个女儿王语汐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伏羲氏娶有𫊸氏为妃生两个女儿女登和附宝。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伏羲氏有蛟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冈。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 再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王姓源出姬姓。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其子宗敬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 王离之子 王元和 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黄帝母亲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宝。相传,她闭着眼睛看见巨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照亮了郊野。附宝因此怀孕,后生黄帝。黄帝 37岁而登天子位,寿年110岁。据《史记 · 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颛顼死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死后,即其弟勋立是为帝尧。后禅让于虞(名为重华)、禹。黄帝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貘、虎与炎帝战于逐鹿的阪泉,经三次战役而得胜。蚩尤作乱,不听帝令。黄帝战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于此立宫建殿,研练兵法。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相,与风后研创兵法八阵。而后,黄帝乃征师诸侯,在河北涿鹿战败蚩尤,统一中原。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繁多。播百谷草木,驯养畜禽。造指南车,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为船。伐木造室,始筑宫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后人称之为“黄帝历”,俗称“黄历”。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观察天象。仓颉始创象形文字。伶伦作律,荣猿铸钟和五音。与岐伯、雷公探研医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制处方,防治疾病,而后传为《黄帝内经》。黄帝和炎帝后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创立都归功于黄帝,称之为我国的“人文初祖”。 尧是黄帝的后代,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伊祁为姓。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约公元前2147~约公元前2067)妫氏,舜得到尧的禅位,后给禹。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 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6、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7、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 8、玄汉:公元23-25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6、十国:公元891-97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 加上: 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本名“子亥”,《史记》作“振”,《世本》作“核”。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夏代商国第七任国君。 王亥是商始祖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促使农业迅速发展,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使商部落得以强大。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后来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经商是天地人合,缺一不可的,所以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一辈一辈的往下传。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 王姓有5支源自姬姓,其后或以“绍姬”为家族堂号。 王姓有一支出于古代的乌丸族,故以“乌丸”作为家族堂号。 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其后王氏因以“听笙”、“凤凰”为家族堂号。 汉成帝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同日封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其家族因以“五侯”为家族堂号。 东汉末大臣王祥(184-268),以孝称。其母冬日欲生鱼,祥“卧冰求鲤”,其后人因以“求鲤”为家族堂号。 晋名士王衍(256-311),其兄王戎(竹林七贤主之一)赞其“神姿高彻”,如“琼林玉树”,其后人因以“玉树”为家族堂号。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听说山阴地方(今浙江绍兴)有一位道士善养鹅,王羲之以所写之《道德经》与其交换所养之鹅,其后人因以“鹅书”、“写经”为家族堂号。 晋尚书令王彪之(305-377),博闻多识,练悉朝议,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后世即以青箱学指世代相传家学。王彪之后人即以“青箱”为家族堂号。 加上: 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唐末中原的光州、寿州移民大举入闽,与当时的形势有关。当时,震惊全国的黄巢起义刚刚结束,在中原地区,大小军阀厮杀火拼,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逐鹿中原的军阀中,最为强悍、最为凶残的就是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秦宗权所路过的州郡,史书上用“车载盐尸以充军粮”来形容。有一次,秦宗权向光州刺史索要兵员和粮草,王绪无法供应,秦宗权就发兵攻打光州。 光州刺史听说,秦宗权要来攻打的消息后,王绪管辖的光州、寿州老百姓人心惶惶,王绪就带领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渡江南下入闽。 王绪渡江后,转战江州、洪州、等地,当王绪等人来到洪州以后,洪州节度使便派人阻拦王绪的大队人马,理由是:“若得福建,境土相接,必为己患,阴欲诛之”。王绪就来到吉州,也把虔州给占领了。 后来虔州所属的南康县民潭全播起兵“破王潮之众,入据虔州。”王绪只好从南康到临汀。光启元年(885年)进入福建,这才有了历史上的“十八姓入闽”。这十八姓主要有:李、王、陈、张、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詹等姓氏。 王审知是中原移民的开疆王 景福二年(893年)五月初二,王潮、王审知占领福州后,声威大震。同年十月初四,唐王朝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干宁初(894年)黄连洞二万多人攻打汀州,王潮率军奋力抵抗。公元897年,王潮病逝,王审知权知军府事。 开平三年(909年)四月,梁取代唐朝,进入五代十国初期,梁王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进封闽王。虽然外面群雄争霸,福建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悔,福建境内一片升平。 五代末年的一天,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王祜亲手在庭中种植了3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孙繁衍,显赫光荣,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因为有了这一传奇性的传说,世人便称这支王姓宗族为三槐堂王氏,是琅琊王氏后裔。 姬姓是黄帝所在的姓氏,就王姓来说,王姓得姓为姬晋,姬晋称王子晋,这支王氏最终发展成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王姓望族。因为中原地区战争频繁,不少王姓人口迁移安徽一带,而对于安徽省的王姓人口,也基本上来源于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此外,就三槐王氏也有部分人口迁移到安徽省一带。 黄帝一脉:黄帝,王亥,王子晋,王翦,王元,王威,王政君,王昭君,王莽,王允,王导,王羲之,王申知,王祜,王旦,王阳明,王杰,王福征,王闿达,王稼祥,王毅,王志文,王文修,王桂庭,王志兰,王志芳,王琳,王铖君,王琪,王语汐。 太原王氏名人辈出,秦代名将王翦祖孙三人,北宋宰相王安石、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清朝思想家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而晋朝的王导,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其祖先王元也是太原王氏后裔,为琅琊王氏始祖。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王翦,王翦之孙王离后死于巨鹿之战,王离长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则是日后太原王氏之祖,从晋代绵延至唐代。各朝皇族为了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与太原王氏联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后。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有王允、王维、王之涣等。 本支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朝先祖。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赏不已。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王离,爷孙三代皆为大将军,离公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虽同父异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鼐——王弘直——王方庆——王皦——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金旁加岁)——王博——王言——王彻——王祐——王旦——王素——素生九子,人丁兴旺,遍布四方。 隋唐时期 隋琅琊王氏家族依然不衰,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别为:王方庆、王睿、王与、王抟,等人!到南北朝至两宋:兵部侍郎王佑,宰相王旦,工部尚书王素,再到元代监察御史王约,明代首辅王锡鏊,清代名臣王杰等等!人才辈出,世代忠良。 王琳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三槐堂支脉是琅邪王氏后裔。 王素为官敢于断事,以吏才闻名于世,后官拜工部尚书。卒年67岁,殁后谥懿敏,葬于开封大边乡祖茔。王素娶妻李氏,为礼部尚书李维之女,封同安郡夫人,又娶滕氏、张氏,共生九子: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在这九子中,以四子王巩最有名气。王巩善诗文,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交好,生十子:王奇、王时、王由、王皋、王琳、王逸、王典、王文显、王鸣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苏轼的好友王巩亦受到牵连,被流放岭南,王巩的妻妾下人大多离他而去,唯独一名叫柔奴的歌妓,愿意跟随他去遥远的南疆。 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山东莘县人,宋初名相王旦的孙子,被贬之前任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编辑。王巩被流放的地点叫宾州,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负责监督盐酒税务,当时的宾州地处偏僻,广西素有“瘴乡”之称,生活条件艰苦,王巩一贬就是将近四年。 四年后,王巩官复原职,回京路上转道去看苏轼,相见之下,苏轼大为惊讶,发现王巩从烟瘴之地归来,不仅性情更为豁达,而且没有丝毫憔悴之色,就问到底是何原因使其免于沉沦,王巩笑了笑说,因为我有柔奴,遂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 苏轼一见柔奴,更是吃了一惊,岭南的湿热不但没有损害她的容颜,反而让她更显妩媚清丽,苏轼不禁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淡然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为感动,遂填《定风波》词一首,赠予柔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可以说是名篇,大意是,我真羡慕你啊,就连上天也怜惜你,赠与你柔美聪慧的佳人,她笑容柔美,天生丽质,嗓音清妙,风起时,她的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清凉。她心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万里归来却不沾染一丝尘世的污浊,容颜更加婉约清丽。她天生乐观,玲珑剔透,那春风般的笑容里,还带着岭南梅花的袭人清香。更让我羡慕的是她身处逆境,却安之若素,始终相随,无论富裕还是贫瘠,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我的爱人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心安放的地方,哪里便是我的家乡。 柔奴出身医学世家,来到宾州后为乡亲诊病,在岭南一带被誉为神医 词前有小序曰: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经六步查阅,柔奴的这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并非原创,白居易在隐居庐山时曾写道,“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那一年白居易在浔阳江畔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后在《初出城留别》一诗中,白居易也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等语,可见,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不断的继承和创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才蔚为壮观的,柔奴随口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能够流传千古,是建立在唐诗不断流传并且深入人心的基础之上的。宋词敢与唐诗平起平坐,便是从苏轼开始。 这首词流传开以后,柔奴便有了点酥娘的别名,在京城名噪一时,王巩与柔奴的坚贞爱情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 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文君与相如的私奔,陆游与唐婉的虐恋,王巩和柔奴却活成了不离不弃、相知相守的婚姻典范,琢玉郎与点酥娘的故事,也成为了千百年来最令人向往的爱情。 有的人一眼定终身,从一而终;有的人苦苦寻觅,历经无数感情才遇到对的那个人;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真爱,只能与生活妥协,互相搭伙过日子。千百年来最令人向往的爱情原来是既旺夫又旺己,互相滋润,互相成就,白首偕老。 王巩是苏轼的好朋友,字定国,号清虚居士,是北宋的诗人、画家,喜欢上书议论朝政。 苏轼由于写了一些发牢骚的奏折,被认定为讥讽朝廷,关在乌台审讯,这就是“乌台诗案”。 之后苏轼被关入大牢,几个月后终逃杀身之祸,被贬黄州;王巩受牵连,被贬到更偏远的岭南宾州。 其实王巩到了岭南宾州,历经九死一生,一个儿子死在那里,另一个儿子死于家中。名为“监宾州盐酒务”,实际他就是个卖盐卖酒的小商贩,生活极其艰苦。 王皋 ,字子高,生于广南(今广西)人氏,魏国公王旦之后,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王巩之子,是三槐堂近祖之一。王皋道:我是王文正(王旦)的后代。有三子,易,铎,允。 王皋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称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苏州现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员会。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东莘县明年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天下三槐王氏将在山东聊城群贤堡寻根问祖。王皋祖籍正是山东大名府莘县。苏州太平桥王宅燕翼堂修缮为王皋故居,苏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乡寻根问祖。 苏州“三槐堂”旧址:其一,“阁老基”,即王皋故居遗址,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多为褐红色武康石,石梁上镌刻有铭文,西面书:"太原王氏近溪策立",东面曰"末岁建凤凰桥",为宋元时期遗物,相传为王皋归隐时建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二,“王氏祠”中沙家庙遗址,祠前有一古银杏树,已长达880多年之久,粗可数人合抱,至今仍枝叶繁茂。现为太平禅寺。古代曾为宋太尉王皋的王氏宗祠、王皋次子王铎的家庙遗址。其三,太平桥王宅燕翼堂,是王皋后裔的故居,也是1939年7月,叶飞与胡肇汉谈判旧址,在这里,江抗成功收编胡肇汉部队。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燕翼堂得到修缮。 如今“净土庵”与“太平禅寺”皆已无法迁移。燕翼堂得到修缮后,作为“王皋故居”也是不错的选择。 王约(1252~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1333年),年八十二岁。 王约祖父王通为汴京三槐王氏之后,宋末避乱迁往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约性颖悟,风格不凡,尝从魏初游,博览经史,工于文辞。 王约在元世祖时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后任中书、詹事、集贤大学士,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从事于公文撰拟长达五十年之久。其间朝廷重要文诰都由王约把总。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影响: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些人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 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王锡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 王锡爵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红巾起义”中,为躲避战火,弃官逃到江南。后代其中一支,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祖父王涌善于经营,成为当时太仓巨富。其父王梦祥早年中秀才,入过南监为监生。后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但立志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王锡爵不负父祖之望,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名列第一(会元),廷试名列第二(榜眼)。后来其子王衡在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进士及第第二名,被时人誉为“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后代不乏科场得意者,其家族延续到清代成为名符其实的簪缨世家。 王锡爵在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詹事府右谕德、国子祭酒、詹事、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万历二十二年,辞官致仕,仍一再被皇帝相召。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号文肃,著有《王文肃公全集》55卷。 王锡爵在任期间,发生了日寇侵略朝鲜,朝廷纷争,是战还是不战?王锡爵看穿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真实目的在于侵略大明王朝的实质,力主对日本一战。最后在他的运筹之下,大明战而胜之,彻底的斩断了日寇侵略中国的妄想。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王杰有孙九人,长孙王笃,是道光二年进士。王杰常教育子孙“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 另外,道光朝军机大臣王鼎也是王杰同族。 王笃儿子王福征,王笃之子王福征,将喜欢生前诗汇编为《才女解喜欢诗集》。深院小庭人寂然, 花园柳池蛙声传。少女不知缘何事? 托腮苦坐泪湿衫。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清代王铎,称王羲之是“我家羲之”奉琅琊王氏为祖,虽然有争议,但是人家写得确实好,奉王羲之为祖,不给祖宗丢人。 部分名人 1.王诩:即鬼谷子,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2.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3.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址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 4.王贲: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5.王陵(公元前?~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6.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7.王莽:字巨君(前45~公元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8.王符:字节信(85~162),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9.王充:字仲任(27~96),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10.王允:字子师(137~192),太原祁人。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王沈是王昶的侄子,王昶还有一个儿子叫王浑,更是厉害,不但文学出众,武功建树更不一般。西晋政权建立后,并未真正统一中国,北方有少数民族的威胁,南方有刚刚平定的蜀和仍然占有长江下游战略要地的孙吴,因而灭吴成了西晋建立之后的头等大事。 后来西晋灭吴过程中,王浑立下不少战功,甚至被人说成是灭吴第一功臣。灭吴之后,王氏族人得以大量地进入西晋政权。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说“从实际说来,太原王氏家族如无王浑的功业位望,只凭‘盛德’、‘德誉’,是断难维持其家族地位于不坠的。” 11.王粲:字仲宣(177~217),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12.王祥:字休征(185年~269年)。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13.王濬:字士治(206~286),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14.王叔和:名熙(210~280),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15.王导:字茂弘(276~339) ,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丞相,时人谓之“仲父”。 19.王猛:字景略(325~375),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十六国前秦丞相。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20.王通:字仲淹(584~617),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哲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21.王勃:字子安(649~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2.王之涣:字季凌(688~742),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23.王维:字摩诘(701~761)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24.王昌龄:字少伯(698~756),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25.王建:字仲初(约767~约830),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26.王忠嗣:初名训(706~750),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 王浑是西晋的功臣,其实也是罪臣,他的一个建议导致了西晋日后的毁灭。西晋建立之后,面临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从两汉时代开始的胡人内迁问题。很多迁到内地的匈奴等蛮族胡人,在中原生活日久,渐渐对中原政权产生一定威胁。魏晋时代,内迁匈奴中有个领袖叫刘渊,因为祖上是匈奴单于,与汉朝和亲,所以后来改姓刘。 刘渊是个汉化程度很深的匈奴贵族,儒学造诣很高,和中国很多世家大族关系不错,太原王氏就是一个。在晋武帝准备南下灭吴的时候,王浑的儿子王济还向朝廷推荐过他。但是,司马炎还是因为“非我族类”,认为“其心必异”,所以没用。刘渊的文韬武略是誉满洛阳的,这样的人才,朝廷不敢用,但也会防范。 27.王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8.王孝: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年)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年)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 29.王彦章:字贤明(863~923) 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30.王建(847~918):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 31.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32.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 ,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33.王旦:字子明(957~1017)。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34.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 35.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6.王柏:字会之(1197~1274) ,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37.王实甫:名德信(1260~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杂剧作家。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38.王诜:字晋卿(1036~1093),太原(今属山西)人, 北宋画家。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家有宝绘堂,收藏历代书画。工诗词,善书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 39.王恂:字敬甫(1235~1281)。元代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精通历算之学,与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 40.王祯:字伯善(1271~1368),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著作《王祯农书》。《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41.王冕:字元章(1287~1359) ,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最爱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 42.王蒙:字叔明(1301~1385) ,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朝画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齐王司马攸曾向晋武帝进谏:“陛下不除刘渊,臣恐并州不得久宁。”司马攸的感觉是敏锐的,刘渊是个厉害人物,而且极有野心,这样的一个异族人,如果不乘早翦除,必为晋朝祸害。但是,这个时候那位王浑又跳出来了,劝阻晋武帝说:“大晋方以信怀殊俗,奈何以无形之疑杀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 这番话说的道德水平很高,但是如果细细分析,就是有问题的。魏晋时代内迁匈奴的一个重要聚居地就是并州,也在今天山西一带,刘渊家族久居山西,与太原王氏很早就有交往,可以说是地缘上的政治联盟。 43.王保保:字保保(?~1375) ,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将领,左丞相,爵至河南王。正史记载朱元璋称王保保是第一奇男子。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王保保又是汝阳王之女赵敏的哥哥。 44.王鏊:字济之(1450~1524) ,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一生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 45.王守仁:初名云,字伯安(1472~1528) 。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思想家。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文成。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阳明学派,在明代影响极大,并流传到日本。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 46.王廷相:字子衡(1474~1544) ,号浚川。明朝潞州(今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47.王世贞:字元美(1526~1590年),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48.王锡爵:字元驭(1534~1614) ,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内阁首辅,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任文渊阁大学士、又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与独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任职以大局为重,勤政廉洁,敢于建言,勇于直谏。 49.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50.王时敏:字逊之(1592~1680) ,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清初画家。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清六家”之一。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51.王锡朋:字樵墉(1780~1841) 。直隶宁海(今天津)人。抗英将领。武举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吴淞增兵援定海,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抗击英军,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 52.王引之:字伯申(1766~1834),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祖王安国为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王浑父子与刘渊家族关系不错,一心想把刘渊带进西晋政治圈,在关键时候又救了刘渊一命,晋武帝听了王浑的话,没杀刘渊。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司马攸的担忧是对的,“八王之乱”中,刘渊打出兴复汉朝的旗号,在山西平阳建立匈奴汉国政权,与西晋对抗。 53.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曰:“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光武曰:“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还休乡里。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霸请其父,愿从。父曰:“吾老矣,不任军旅,汝往,勉之!”霸从至洛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浏览:0
jamat
jamat
浏览:0
族谱网之家庭谱
族谱网之家庭谱
族谱网之家庭谱
浏览:0
词条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词条朝代: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代
汉代
三国时期
晋代
南北朝时期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时期
宋朝
元代
明朝
清代
关于族谱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22zup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