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元代 乌拉制度

乌拉制度

乌拉制度,又称乌拉差役制度,是指从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建立的驿站制度。

1264年,元朝设释教总制院,国师八思巴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即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负责处理和管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直接通往大都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制度”。

乌拉一词是蒙古语借词,在藏语和满语中亦同样意义,意为徭役,是驿站向当地人征派的人力差和畜力差,也叫人力乌拉和畜力乌拉。乌拉也叫“外差”或“其差”。西藏地方政府的公干人员、客人、货物等的进出都由驿站负责,所需劳力、马匹还有旅客的口粮由驿站所辖范围内的百姓无偿提供。乌拉作为一项经济法律制度在西藏地区推行。驿站的设立为元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同时,驿站的开支成为藏人的沉重负担...

相关人物
乌拉制度相关文献
乌拉德
参考文献Anderson,AlanOrr,EarlySourcesofScottishHistoryA.D500–1286,volume1.Reprintedwithcorrections.PaulWatkins,Stamford,1990.ISBN1-871615-03-8
查看全文
乌拉
历史明朝后期,乌拉属于海西四部之一,由与哈达同祖的乌拉那拉氏掌控。乌拉与后来崛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势力屡有摩擦。古勒山之战中,乌拉更是九部联军的主力之一。后来乌拉惨败,贝勒布占泰被俘,双方曾一度结盟,后来布占泰被放回后又屡次背盟。最终,1613年,乌拉被建州女真吞并。末代贝勒布占泰逃到叶赫,最终客死他乡。遗址现今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里还可以见到乌拉古城的遗址。参考文献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十》.《清史稿》列传十(卷223)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乌拉街满族镇.参见海西女真乌拉那拉氏布占泰打牲乌拉乌拉街满族镇哈达
查看全文
皮乌拉
历史与秘鲁北部大部分地区一样,皮乌拉原住民只有Tallane人和Yunga人。在Mochica人到来之前,这些原住民生活在没有组织或单一首领制的原始部落里。西班牙人于1532年到达这片土地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纷纷向皮乌拉地区赶来。大部分移民来自西班牙和马达加斯加。一些中国南部的米农也曾到皮乌拉地区开荒种田。旅游殖民时期建筑皮乌拉市区内有一些殖民时期的建筑。但最有名的景点时COLAN海滩。COLAN碧蓝而温暖的海水,年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查看全文
乌拉尔
姐妹城市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
查看全文
乌拉尔图
外部链接HistoricalMapsofUrartubyWikiMediaCommons
查看全文
乌拉制度相关标签
元朝治藏历史
蒙古语借词
家族谱大览
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
浏览:0
唐代考选制度考
唐代考选制度考 章羣 台湾省台北市 1954年
浏览:0
伯都讷地方厢红旗德亮佐领下由吉林乌拉苏林保佐领下拨来充差比丁三代档册
原资料: 写本,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清宣统1[1909]. [30]页. 注: 家谱档案资料399-547-561号. 注: 此组家谱资料包括其本人, 父亲, 祖父三代之名字职位诸纪录. 散居地: 中国东北等地.
浏览:0
承袭书册乌拉八旗云骑尉骁骑校等职清干隆至光绪年间
原资料 : 稿本,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记事止于约清光绪10[1884]. [5]册. 注 : 内容以汉文, 及满文书写. 注 : 家谱档案资料538-539号. 注 : 我国清朝设文武勋阶, 以彰激励, 凡打仗阵亡者, 不但荣及前人, 而也福延后嗣, 故此资料包括阵亡者之名字, 官阶, 职位, 经历, 阵亡之地点及承袭子姪或兄弟之名字等. 打仗散居地迁移地 : 中国东北, 及江南各地如吉林, 直隶, 山东, 河南, 陜西, 湖北, 四川, 江苏, 安征等地.
浏览:0
承袭书册乌拉八旗云骑尉骁骑校等职清干隆至光绪年间
原资料 : 稿本,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记事止于约清光绪10[1884]. [5]册. 注 : 内容以汉文, 及满文书写. 注 : 家谱档案资料538-539号. 注 : 我国清朝设文武勋阶, 以彰激励, 凡打仗阵亡者, 不但荣及前人, 而也福延后嗣, 故此资料包括阵亡者之名字, 官阶, 职位, 经历, 阵亡之地点及承袭子姪或兄弟之名字等. 打仗散居地迁移地 : 中国东北, 及江南各地如吉林, 直隶, 山东, 河南, 陜西, 湖北, 四川, 江苏, 安征等地.
浏览:0
承袭书册乌拉八旗云骑尉骁骑校等职清干隆至光绪年间
原资料 : 稿本,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记事止于约清光绪10[1884]. [5]册. 注 : 内容以汉文, 及满文书写. 注 : 家谱档案资料538-539号. 注 : 我国清朝设文武勋阶, 以彰激励, 凡打仗阵亡者, 不但荣及前人, 而也福延后嗣, 故此资料包括阵亡者之名字, 官阶, 职位, 经历, 阵亡之地点及承袭子姪或兄弟之名字等. 打仗散居地迁移地 : 中国东北, 及江南各地如吉林, 直隶, 山东, 河南, 陜西, 湖北, 四川, 江苏, 安征等地.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