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南斯拉夫祖国军

南斯拉夫祖国军

南斯拉夫祖国军(Jugoslovenska vojska u otadžbini,JVUO),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南斯拉夫地区活动的抗德游击部队。他们另一个较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切特尼克(Četnici)”,意为“军事部队(military company)”,源自于反抗奥斯曼的塞尔维亚与马其顿部队。

南斯拉夫祖国军相关文献
南斯拉夫祖国军
缘起1941年4月轴心国军队进入南斯拉夫,彼得二世流亡希腊后不久,当时仍是陆军上校的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集合仍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各地抵抗德军的散落部队,组成南斯拉夫祖国军。发展这支部队主要由塞尔维亚人与黑山人组成,效忠于南斯拉夫皇室,在1943年以前受到英国的支持,被视为是同盟国的作战部队。战争初期6个月,切特尼克部队与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协同作战,但是后来由于目标不同而分道扬镳,进而相互攻击。消灭由于米哈伊洛维奇受到指控,不但没有对轴心国作战,反而攻击铁托的部队。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英国政府立场转变,由支持米哈伊洛维奇转为支持铁托。隔年6月16日铁托与皇室政府代表苏巴斯基(IvanŠubašić)在维斯岛签订了维斯条约,认可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取代南斯拉夫祖国军为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军队。8月彼得二世更进一步解除米哈伊洛维奇祖国军统帅的身份,改将这个职务授与铁托。参考文献^江秉...
查看全文
南斯拉夫人
缘起一次大战以前,南斯拉夫地区主要由两个帝国的势力所支配,西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东边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Empire)。18世纪之后,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民族主义渐渐出现,开始争取由这两个帝国的支配下独立。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这些民族主义者认识到,将南部斯拉夫各族组合起来,或许能够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在奥斯曼与奥匈双元之外建立一个第三元帝国。1788年,塞尔维亚的学者欧布拉道维支(DositejObradovich)首先提出将南斯拉夫各族视为单一民族“南斯拉夫人”的观念。在实际的独立运动上,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族群当中最为成功。因着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塞尔维亚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取得国际完全承认。1905年,为了脱离奥匈的控制,帝国内同为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结盟,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随着塞尔维亚王国势力的增...
查看全文
南斯拉夫语支
南斯拉夫语支,分支南斯拉夫语支南斯拉夫语支西南斯拉夫亚语支东南斯拉夫亚语支南斯拉夫语支
查看全文
南斯拉夫国家足球队
历届世界杯成绩1930-半决赛(无三四名决赛)1934-未进入决赛圈1938-未进入决赛圈1950-第一轮小组赛1954-四分之一决赛1958-四分之一决赛1962-第四名1966-未进入决赛圈1970-未进入决赛圈1974-第二轮小组赛1978-未进入决赛圈1982-第一轮小组赛1986-未进入决赛圈1990-四分之一决赛历届欧锦赛成绩1960-亚军1964-未进入决赛圈1968-亚军1972-未进入决赛圈1976-第四名1980-未进入决赛圈1984-小组赛1988-未进入决赛圈1992-获得决赛资格后因内战爆发而受国际制裁,替补参赛的丹麦却奇迹般的夺得冠军。参见
查看全文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历史1991年至1992年期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几个加盟国纷纷公投独立。只有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留在南斯拉夫联邦。两国决定维持联邦存在。1992年,制定了新宪法。受到旧东方集团国家共产主义体制崩溃的影响,共产主义体制被放弃,1990年解体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指导地位被否定。国旗中的红星被去除,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徽也进行了修改,改为象征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双头鹰的纹章。警察这一职业的名称由“米利察”(Милиција/Milicija)改为波利察(Полиција/Policija)。两个共和国各自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新联邦还废除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代的集体领导体制,实行民选总统制,并设有一个民选的议会。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南斯拉夫内战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控制过的地区由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
查看全文
南斯拉夫祖国军相关标签
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
家族谱大览
莲湖祖氏族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5[1899].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浦城始祖 : (宋) 祖启宋,行天一,字佑人.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人. 三大房祖(4世) : 祖肇,行德一,字子开(天房) ; 祖幼,行德二,字子学(地房) ; 祖裔,行德三,字子胄(人房). 天, 人二房俱绝. 地房后又分孟, 仲, 季三房. 季房四世后失传, 仅存孟, 仲二房. 支房祖(16世) : 祖文仲,行良一,字亚甫(孟房) ; 祖文通,行良二,字达甫(仲房) ; 祖文善,行良三,字道甫(季房). 散居地 : 福建省浦城县等地
浏览:100
莲湖祖氏族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干隆37[1772].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浦城始祖 : (宋) 祖启宋,行天一,字佑人. 散居地 : 福建省浦城县等地.
浏览:100
莲湖祖氏族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5[1899].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浦城始祖 : (宋) 祖启宋,行天一,字佑人.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人. 三大房祖(4世) : 祖肇,行德一,字子开(天房) ; 祖幼,行德二,字子学(地房) ; 祖裔,行德三,字子胄(人房). 天, 人二房俱绝. 地房后又分孟, 仲, 季三房. 季房四世后失传, 仅存孟, 仲二房. 支房祖(16世) : 祖文仲,行良一,字亚甫(孟房) ; 祖文通,行良二,字达甫(仲房) ; 祖文善,行良三,字道甫(季房). 散居地 : 福建省浦城县等地
浏览:100
莲湖祖氏族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5[1899].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浦城始祖 : (宋) 祖启宋,行天一,字佑人.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人. 三大房祖(4世) : 祖肇,行德一,字子开(天房) ; 祖幼,行德二,字子学(地房) ; 祖裔,行德三,字子胄(人房). 天, 人二房俱绝. 地房后又分孟, 仲, 季三房. 季房四世后失传, 仅存孟, 仲二房. 支房祖(16世) : 祖文仲,行良一,字亚甫(孟房) ; 祖文通,行良二,字达甫(仲房) ; 祖文善,行良三,字道甫(季房). 散居地 : 福建省浦城县等地
浏览:0
祖氏族谱
祖氏族谱
滇黔祖氏族谱(范阳郡)
浏览:0
蓬莱迁居大连金州大魏家刘氏族谱
蓬莱迁居大连金州大魏家刘氏族谱
我刘氏家族上溯至1世祖,名讳失考,在明代永乐年间(1404年左右)从云南乌撒卫迁至山东蓬莱,2世祖刘兴迁至蓬莱城东十里堡。至6世刘氏家族施行了分房,共分成⑥房各自排字辈。6世祖刘思贤为第⑥房(与刘思明⑤房相同)字辈是:“思山世汉 汝国振文”,山东蓬莱城东一带居住(或已迁到刘家旺)。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向关东移民有优惠政策。1720年左右,第⑥房10世祖刘汝典携四个弟弟及子侄航海到关东金州城北平山定居,即金州大魏家刘家村定居生活延续至今。至13世“文”字辈开始向大魏家刘家村周边的王家村、干岛村迁移。其中刘文广、刘文序在清嘉庆十三年1811年其全家到昌图后又迁到梨树县大榆树开基立业。2021年查询到两部族谱和一部续谱,分别由金州迁居梨树的族人和蓬莱十里堡(埠)族人保存的。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十里堡《刘氏合族谱序》是由12世振字辈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与6世时分房的其他5房联合重修的。记载1世至6世祖,6世分房后各房的传承和迁徙等大事记。⑥房(6世祖刘思贤一族)记载至13世的刘文序(1782年出生),以后出生的国、振、文字辈的就没有记载。奉天省梨树县昌图府大榆树《续修刘氏谱序》,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17世刘宗峤续修从金州迁至梨树分支的13世文字字辈—18世肇字辈家谱,自德字辈分房。金州族人再没修家谱,仅有的宗谱因分家和破“四旧”等因素使“振文德”这3辈的传承关系失考。近些年有的家整理宗谱,但已大多追溯不到德字辈及以上了。还好,我们这支能够溯源。字辈:1922年梨树刘宗峤《续修刘氏谱序》中记载20字辈:“德秉毓宗肇 谟烈丕绪芳 升登为衍庆 永显义业昌”。在前几年未见到梨树《续修刘氏谱序》中记载的20字辈情况下,在瓦房店太阳乡张屯查询到抄录在刘冠谋家的老宗谱背面的字辈:“德秉毓宗肇 谋烈丕绪芳 升登维延庆 永显殿业昌”。蓬莱十里埠族人保存的族谱记载。1-2枝:德秉熙和兆 光连日道黄(光明大道长) 含宏开巨式 允裕显荣昌。3枝:德秉(龄)毓宗肇 谋烈丕树芳 升登惟衍庆 永远百世昌。四份字辈记载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可能约定保持意义基本不变可改字,便于区分各房。待考证。《刘氏合族谱序》是联合6房共同重修的刘氏族谱,并约定自14世开始统一使用20字辈。我们是迁居金州的刘汝典及其四兄弟的后代,据宗谱考证是老五刘汝诰一脉。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