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即将动工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在构思这件作品时首先想到的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青铜浮雕大门“天堂之门”。他决定以但丁《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一件人间地狱的雕塑——《地狱之门》。这项工程激发了罗丹无边的想像力,在完成这件创作的过程中,他在雕塑技巧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罗丹为《地狱之门》创作了数不清的各种雕像,从这些雕塑中诞生了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吻》。《吻》最初表现的是保罗(Paolo)和弗朗西斯卡(Francesca)。他们是但丁(1265-1321)的诗歌《神曲》中的人物。这对情侣在接吻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杀死了,他们被罚在地狱里游荡。这个人像组合,是罗丹在《地狱之门》的创作前期设计的。它被设计安置在左边门扇低处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与《乌戈林》面对面。直到1886年,罗丹才意识...
吻相关文献
吻
背景《Fulfilment》是克林姆在1905年-1909年间完成的画作克林姆在1907年完成《维也纳大学天花板画作系列》(Fakultätsbilder)后不久就开始创作《吻》
螭吻
由来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怪鸟,一头三身。另有传说指鸱是大海里的鱼,是龙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使用历史汉朝时建造宫殿,为防止起火就在屋顶正脊两端安装形状类似鸱的尾的吞脊兽构件。唐代以后这种构件因为其形状逐渐称为鸱吻。到了明清时期,大型的鸱吻多用于宫殿建设,又称为“正吻”、“龙吻”。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档案资料《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鳌龙。相关中国妖怪列表
吻兽
历史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
吻相关标签
奥古斯特·罗丹作品
female-nude
couples
male-nude
女性裸体
男性裸体
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