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春秋权衡

春秋权衡

宋劉敞撰。敞字原父﹑臨江新喩人。慶歴中舉進士。官至集賢院學士。事蹟具宋史本傳。據其弟攽作敞行狀﹑及歐陽修作敞墓誌﹑俱稱敞春秋傳十五卷﹑權衡十七卷﹑說例二卷﹑文權二卷﹑意林五卷。王應麟玉海所記亦同。陳振孫書錄解題曰﹑原父始爲權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後集眾說﹑斷以已意而爲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然則傳之作在意林前﹑此書又在傳前。敞春秋之學﹑此其根柢矣。自序謂權衡始出﹑未有能讀者。又謂非達學通人﹑則亦必不能觀之。其自命甚高。葉夢得作石林春秋傳﹑於諸家義疏多所排斥。尢詆孫復尊王發微﹑謂其不深於禮學。故其言多自牴牾﹑有甚害於經者。雖槪以禮論當時之過﹑而不能盡禮之制﹑尢爲膚淺。惟於敞則推其淵源之正。蓋敞邃於禮﹑故是書進退諸說﹑往往依經立義﹑不似復之意爲斷制。此亦說貴徵實之一驗也。
春秋权衡简介资料
经部
相关人物
春秋权衡相关文献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么知道一年四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原文标题: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
查看全文
权衡轻重
【成语】权衡轻重 【成语】权衡轻重 【发音】quánhéngqīngzhòng 【释义】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近义词】权衡利弊
查看全文
春秋权衡相关标签
春秋
东方古籍
家族谱大览
1.春秋氏族图考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嘉庆19[1814]. 清嘉庆19[1814].-2册 引述丹例 : "是考为春秋而作凡内外传及公壳二种所载之人皆义蘻乎春秋者也是考无不备录如檀了家语史记诸书所载其有氏族可归者亦必列入---"
浏览:10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台北市 :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62[1973]. 1册(页数杂异). 春秋随笔/顾奎光撰. 程氏经说/程颐撰.
浏览:100
東陽吳氏春秋, 1, 人像 1世商翁公起 派行 名目,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东阳吴氏春秋编纂委员会, 2006年修. 全1册(约670页) : 插图, 肖像. 注 : 本书包含浙江省东阳县13宗吴氏派系的世系资料. 受姓始祖(1世) : (商) 吴太伯. 父周太王. 姬吴世家26世祖. 自渤海迁于平江(今无锡梅里). 升苏(船山)祖(74世) : 吴商翁,字元龙,号三存,行四十二. 暨阳7世祖. 世居暨阳县桥头独山(今诸暨市陈宅镇), 赘迁吴宁北城(今东阳市城)许氏, 又迁邑北升苏乡灵山.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商翁公下房祖(88世) : 吴绍,字纯祖,号诚齐,行寿六(干房,徙居钱家庄,又称船家) ; 吴彩,字纯绣,号臣川,行寿十九(坤房). 厚𡊵祖(84世) : 吴德彰,名炜,字诚卿,行显四. 越州暨阳峡山人(今诸暨市陈宅镇岭后村). 越州暨阳17世祖. 自鹿山迁永宁乡厚𡊵(今吴良村后半村).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子孙析置祥坞(或长坞),白坦,新塘,湖岑,泮田等地. 高城(里厅)祖(84世) : 吴泳,字希圣,号俭齐,行小十九. 义乌青口岭8世祖. 其后自义乌青口岭迁至东阳怀德乡63都高城.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分支. 后分: 吴袍,行庆八(里马塘派) ; 吴展,行庆十七(高城派). 岘荆祖(85世) : 吴程,字公远. 自义乌八里桥迁东岘峰.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及义乌八里桥分支. 后分二房 : 吴克敬,字守诚(前山,今横店镇牛背陇村) ; 吴克仁,字守忠(溪头,今横店镇棠溪村). 灵岳祖 : 吴淮,字澄之,号石峰,行开一. 仙居6世祖. 自仙居田头迁居婺东仁寿乡56都马泽桥头(今安恬吴公桥). 后分八宅(上,下,南,中,东,西,新,厚). 南岑祖(80世) :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行元三. 仙居9世祖. 世居湖山(今官路镇后里吴村),后迁南岑(今东阳市区南部). 本支世出延陵,仙居吴氏分支. 源于山阴吴氏. 芾公后有七宅(南,北,东,西,前,中,后), 及八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 又分61房派和吴姓聚居村. 林口祖(92世) : 吴伦,字若序,行伦十一. 新昌南明吴氏22世祖. 居樟树脚.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新昌县南明吴氏至上小于吴氏分支. 后有两房: 吴华,字华林,行正二十九(长房) ; 吴贵,字世年,行正三十(幼房). 长林祖 : 吴有文,行礼一. 吴焜子. 世居福建小福丁州,迁温州,后迁东阳长林. 本支世出延陵,新昌吴融家族分支. 后分仁房,义房. 又分干房,坤房. 高城(外厅)祖(83世) : 吴延圭,又名凤,字怡勉. 温州永嘉之西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吴武陵分支. 后有两房三派 : 吴彦彰,行贵二(长房贵二公派) ; 吴彦盛,字循德(贵七公派) ; 吴彦齐,字循理(三房贵四公派). 盘古祖(83世) : 吴万里,字怡远,行华四. 永嘉西吴氏家族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系湖广至温州永嘉吴氏家族分支. 后有甘井支. 甘井祖(86世) : 吴杞,字守升,行百四. 盘古吴氏5世祖. 居石盆,徙居邑西甘井. 本支世出延陵,温州永嘉吴氏家族,东阳盘古分支. 鸡峰祖(94世) : 吴尚愍,又名大旻,号平川,行仁一. 天台17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天台吴氏分支,后徙东阳永寿鸡啼峰(今黄坑村). 尚愍公后四大房派 : 吴尧宪,字宗华,行义二(大房) ; 吴尧应,字宗富,行义三(二房) ; 吴尧懋,字宗全(三房) ; 吴尧志,字宗满(四房). 高砂祖(82世) : (宋) 吴文,字公器,号淡齐,行悌五. 本支世出吴王夫差宗系, 婺州马海至乌伤碑吴氏分支. 排行字第 : 各支排行名讳字目表见529-542页(影像285-292页).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春秋时代之世族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浏览:100
春秋时代之世族
192 p.: ill., gen.tables.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for generations resulted from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s of Warring States(403-221 B.C)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Genealogical Society, 1975. - 1 reel ; 35mm.: handwritten
浏览: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两湖书院正学堂, 清光绪25[1899]刻本. 1册(128双叶) : 世系表 注 : 记载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姓氏世族源流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