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据说是东汉摄摩腾、竺法兰共译,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释迦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

佛说四十二章经相关文献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全称《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教经典。共一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书醒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足见汉晋间此经已为佛教界所熟知。中国现存早最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中,《四十二章经》已见著录:“《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东晋道安——引者)所撰录阙此经。”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竺法兰...
查看全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
题解据传永平七年(一说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说金人为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永平十年,使者携摄摩腾和竺法兰返国,获汉明帝接见。后于雒阳立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经序》说:“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郞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惟张骞当时早逝世许久,此说有误。吕澂认为“四十二”为其章数与某些经论的记载均以四十二之数有关,而印顺认为“四十二”在印度为根本数,为佛教众所熟悉,因而用以叙述菩萨行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为四十二位,象征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民间讲经则传有:“佛成道后,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传译《佛说四十二章经》东汉时,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四十二章经》也随之从大月氏传入。《后汉书》中记载襄楷在延熹...
查看全文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1965年,在温州白象塔二层发掘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此经残宽13cm,残高8.5至10.5cm,对照同处发现的崇宁二年(1103)墨书《写经缘起》残页,认定此经本是同年或相近年代刊印,字迹特征是:字体较小,长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有漏字并在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其活字印刷的特征十分明显,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此现在最早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内容概述内容述说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为逆子阿阇世所幽禁。其夫人韦提希澡浴频婆娑罗王,并奉食酥蜜和麦与蒲萄浆。频婆娑罗大王得食体力渐复,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释迦牟尼佛,求大目犍连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连尊者外,亦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经二十一日,阿阇世问守门者其父是否尚活?守门人禀告阿阇世关于国太夫人奉食、尊者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之事。阿阇世迁怒其母韦提希夫人,欲执利剑害母。经月光、耆婆等臣行劝,方改幽禁其母。韦提希夫
查看全文
佛经
简述结集早期的佛教并没有书面经典,僧众以口语方式传承教法。释迦牟尼涅槃后,僧团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梵语;巴利语:saṃgīti)。据记载,该次集结由上座比丘大迦叶等主持,多闻者阿难诵出佛陀所说教法,持律者优波离诵出波罗提木叉,大众对其内容共同审定,再编成次第,为四部《阿含》契经(法)与律藏(律)的起源。有些传说提及舍利弗、迦旃延或说大迦叶等不同人,传出了阿毘达磨或本母(梵语;巴利语:Mātṛkā;中文:摩呾理迦),在王舍城结集时,由大迦叶、富楼那或说阿难诵出了论藏,但在僧祇律与善见律等,则没谈到王舍城有阿毘达磨藏之结集。推重阿毘达磨的上座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铜鍱部、犊子部等,通常主张自宗所传承的阿毘达磨论亦为佛陀所说。印顺法师检讨有关论藏结集的记载,异说纷纭,认为论藏在部派分立以前的时代尚未存在,而应为部派时代的作品。他也主张经与律,应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
查看全文
《四十二章经》主要内容
佛教经典(以小大乘摄集而成)。一卷。东汉时竺法兰、迦叶摩腾合译。成书于汉永平十一年(68年)。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本书为最早的汉译佛经。共有四十二章,各章内容大略如下:一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二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三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四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五说以慈心对恶人;六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七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睡,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八说博施福大;九说随喜人施亦得福;十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十一说天下有五难;十二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十三说行道见谛,如持火炬入暗室,其冥自灭;十四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十五说行道者善,志与道...
查看全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相关标签
经集部
佛经
家族谱大览
章内金川洪氏宗谱 [30卷,含首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藏, 清光绪2[1876]八修. 30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受姓鼻祖系出姬周卫大夫宏演之后, 至唐高宗因避讳而改为洪, 居丹阳. 迁婺始祖 : (唐) 洪经纶. 淮阳人,官丹阳,居婺源官源. 四子洪全,为百世不迁之祖. 迁闽始祖 : (宋) 洪治,行远. 景定年间偕弟由光州固始而入桃源,即永春卓口地. 治公二传后分仲弦 ; 仲铭 ; 仲政三派. 弦派祖 : 洪仲弦. 由卓口迁本都山头. 子孙各迁衢州, 常山, 温州, 泉州, 建宁等地. 铭派祖 : 洪仲铭,即轩芦. 子孙居福鼎南镇玉山, 六都桥西, 政派祖 : (明) 洪仲政,幼名安. 子孙各迁福宁, 温州, 衢州, 广信等地. 凤坑派一世祖 : 洪训. 元初自河南固始随兄治公迁闽泉之永春卓口. 其孙仲钦迁本都, 建基凤坑居住. 坛坑派迁常始祖 : 洪恩. 原系光州固始子隆公之12世孙. 元间迁衢常. 曾孙迁寓常北坛坑居住. 迁闽始祖 : 洪十七郎. 祖籍婺源, 继迁光州固始. 因弟十九郎官武荣令迁居泉州, 子孙继迁南安县杨墘, 玉邑大山坞居住. 散居地 : 福建省 ; 浙江省 ; 江西省 ; 四川省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版心题 : 洪氏宗谱.
浏览:0
熊氏三修宗谱 [28卷,首4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光裕堂, 1990年三修. 存26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浙江省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缺卷3-4及卷末1卷. 远祖 : (商)鬻熊公, 高阳苗裔. 生一子: 熊丽, 卒枝江县(今由湖北宜昌市管辖). 始祖 : (元明, 82世)熊胜四, 生一子熊受二. 为文广富海四房之始祖. 旧派 : 光应开景会 缘法定宏昌 正德作其美 家声越更长 百字派: 发源稽肇祖 崇绪本高阳 应秀钟贤圣 功勋耀汉唐 臣心孚武穆 师道启周疆 虎石雄威著 鳌峰正学张 金钱再孝子 宝剑赐忠良 和象传音乐 嘉言庆寿康 名儒标介节 太守具慈祥 献捷东夷畏 荣旌甲第光 前谋贻燕翼 后起竞龙骧 俊彦时繁衍 绵延德泽长. 本分旧派 : 文万孟作仕 世龙兆承担永 远正应明兴 学贤效三省 散居地 : 四川省合川县, 湖北省黄冈县, 浠水县, 麻城县, 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及书名页题:熊氏族谱. 注 : 合州, 现为四川合川县.
浏览:0
熊氏三修宗谱 [28卷,首4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光裕堂, 1990年三修. 存26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浙江省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缺卷3-4及卷末1卷. 远祖 : (商)鬻熊公, 高阳苗裔. 生一子: 熊丽, 卒枝江县(今由湖北宜昌市管辖). 始祖 : (元明, 82世)熊胜四, 生一子熊受二. 为文广富海四房之始祖. 旧派 : 光应开景会 缘法定宏昌 正德作其美 家声越更长 百字派: 发源稽肇祖 崇绪本高阳 应秀钟贤圣 功勋耀汉唐 臣心孚武穆 师道启周疆 虎石雄威著 鳌峰正学张 金钱再孝子 宝剑赐忠良 和象传音乐 嘉言庆寿康 名儒标介节 太守具慈祥 献捷东夷畏 荣旌甲第光 前谋贻燕翼 后起竞龙骧 俊彦时繁衍 绵延德泽长. 本分旧派 : 文万孟作仕 世龙兆承担永 远正应明兴 学贤效三省 散居地 : 四川省合川县, 湖北省黄冈县, 浠水县, 麻城县, 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及书名页题:熊氏族谱. 注 : 合州, 现为四川合川县.
浏览:0
萧氏通谱 [全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 全1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本谱为汉十郎通谱合修. 十位汉郎迁湘: (44代)汉一郎(居湘乡), 汉二郎(居安化), 汉三郎(居新化), 汉四郎(居长沙湘乡), 汉五郎(居邵阳), 汉六郎(秀溪派祖), 汉七郎(居邵西), 汉八郎(居湘乡), 汉九郎(居邵阳), 汉十郎(居邵阳). 散居地 : 江西省婺源县, 四川省, 湖南省湘乡县, 邵阳县, 安化县, 长沙县及新化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编目.
浏览:0
萧氏通谱 [全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 全1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本谱为汉十郎通谱合修. 十位汉郎迁湘: (44代)汉一郎(居湘乡), 汉二郎(居安化), 汉三郎(居新化), 汉四郎(居长沙湘乡), 汉五郎(居邵阳), 汉六郎(秀溪派祖), 汉七郎(居邵西), 汉八郎(居湘乡), 汉九郎(居邵阳), 汉十郎(居邵阳). 散居地 : 江西省婺源县, 四川省, 湖南省湘乡县, 邵阳县, 安化县, 长沙县及新化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编目.
浏览:0
孫氏族譜 [1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乐安堂刻本, 民国11[1922]. 存4册 : 世系表. 注 : 资料不全, 仅存卷1, 5, 7, 9. 湖北黄州始祖 : (明初) 孙绍四 ; 孙绍康. 湖南宁乡二都始迁祖 : 孙俊卿,讳一杰 ; 孙德卿,讳一诚 ; 孙明卿,讳一名. 15派四川万县始迁祖 : (清) 孙家相,字定山. 散居地 : 湖南省宁乡县 ; 及四川省万县等地. 封面题 : 楚蜀孙氏三修族谱. 版心题 : 孙氏三修族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