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Grand Duchy of Lithuania,拉丁语:Magnus Ducatus Lituania,立陶宛语: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约存在于13世纪至1569年间的欧洲君主制国家。

该国由立陶宛人所建立,而立陶宛人是起源于奥克什泰蒂亚的波罗的语族部落之一,信奉多神教。大公国后来向基辅罗斯故土与其他斯拉夫土地扩张,其国土涵盖现今的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以及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波兰和俄罗斯的西部地区。15世纪,该国领土达到顶端,是当时欧洲的最大国家。

在维陶塔斯统治时,立陶宛大公国处在最大规模的领土扩张时期,并在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中挫败条顿骑士团。这个时期还标志着立陶宛贵族的崛起。维陶塔斯死后,立陶宛大公国与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王国的关系一度恶化。最终,波立双方在1569年确立卢布林联合,成立了新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在联邦中,立陶宛大公国保留其政治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

立陶宛大公国简介资料
1490/3估计 4,250,000、密度 5 每平方公里
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
立陶宛枢密院
立陶宛语、鲁塞尼亚语、波兰语、拉丁语、德语
金兹罗提
立陶宛大公国相关文献
立陶宛大公国
国号根据立陶宛大公国法规(英语:StatutesofLithuania),立陶宛大公国的全称为立陶宛、罗斯、和萨莫吉希亚大公国。(白俄罗斯语:ВеликогокнязстваЛитовского,Руского,Жомойтскогоииных)在其他语言中,立陶宛大公国被称为:白俄罗斯语:ВялікаеКнястваЛітоўскае,Рускае,Жамойцкае德语:GroßfürstentumLitauen爱沙尼亚语:LeeduSuurvürstiriik拉丁语:MagnusDucatusLituaniae立陶宛语:LietuvosDidžiojiKunigaikštystė古立陶宛书面语:DidiKunigisteLetuvos拉脱维亚语:LietuvasLielkunigaitija或LietuvasLielkņaziste波兰语:WielkieKsięstwoLitewsk...
查看全文
立陶宛
历史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约盖拉,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成为欧洲大国。1569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自此成为沙俄版图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1939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立陶宛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14日,即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称立陶宛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马上逮捕挑
查看全文
大公国
起缘这个起源是在古代封建制度成立时代,大的国家被定义为由很多较小的自治体(诸侯国)组成,其没有完全的主权却有服从其所属的大君主的义务,诸侯国地位和作用又和“藩属”有所重叠,但藩属却是真正国家,如即使是宗主的帝国也不能在里头行使政令,居民也常和宗主国有文化分别,却在一种强制性的结盟状态中(参见朝贡体系)。因为这些小国的诸侯妨碍了社会发展,例如设置了关卡征税和在领地内有连君主都没有的某些实权(例如初夜权等)。所以在领民抗议和君主压制下,在近代诸侯小国都被并入了民族国家或更大的帝国中,而藩属国多赢得了独立的地位,更进一步是共和或君主立宪后,而诸侯国被注释成为中等甚至大国家的割据势力,甚至是帝国主义用来分化殖民地人民,而假意保留旧王室特权的产物(如印度的土邦),而不是真正的国家遭到废止。但反过来是因为客观上仍然有和主要语言不通行的小民族存在,而且各较大的国家为了减少之间的冲突,而有条件地承认一些本
查看全文
立陶宛议会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立陶宛语
拼写法
查看全文
立陶宛大公国相关标签
已不存在的邦联
立陶宛大公国
已不存在的欧洲国家
1795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古政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