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莽原之役

莽原之役

莽原之役是美国内战中的一场战役,爆发于1864年5月5日,主要在弗吉尼亚州斯波茨瓦尼亚县和奥兰治县进行。这场战役双方主要由罗伯特·李和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指挥,战斗持续两天时间,并没有明显胜负,双方各有得失,陆上战役仍在继续。

莽原之役简介资料
美利坚联盟国、美利坚合众国
现代
不明确,双方各有得失
1864年05月07日
1864年05月05日
莽原之役相关文献
忽必烈征日本之弘安之役
忽必烈征日本之弘安之役,文永之役,元军撤退时遭暴风雨袭击,日本朝野认为是神风天佑,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
查看全文
莽原之役
战前1864年5月3日,格兰特麾下波多马克军团的十三万大军南下弗吉尼亚州,追赶兵败盖茨堡的北弗吉尼亚军团。格兰特希望能够长驱直入弗吉尼亚的里奇蒙。大军的右翼为高佛勒·华伦以及约翰&mid
查看全文
古史杂识之汉灭齐战役考释
有关发生在汉四年的灭齐战役,包括汉人在内的传统看法都是韩信利用郦生对齐的成功游说,趁人不备时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如汉人刘向在《新序·善谋》中就直指韩信、蒯通之遭遇为其对郦生不仁的结果。后人也多附会这一评价。如明人唐顺之曰:“信之杀郦生,实所以自杀也。贪一时之功,不顾违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信含谗之口,而辄杀有功之人,是干天诛也。迨其夷族之后,人皆言汉高没淮阴之功。孰知淮阴已先没郦生之功也。人皆言汉高以无辜而戮淮阴,由知淮阴以无辜而烹郦生也。天道好还,岂偶然哉。吾于是而益信报复之不爽矣。当沛公过高阳时,陈留令何罪而生杀之。嗟嗟郦生,一自反焉。当亦无憾于地下矣。”[1]明人丁奉也说:“郦生之说下齐也,高帝之命也,非郦生之擅为也。韩信妬郦生之功,独不畏高帝之命,而必齐之击,以致郦生之烹。是其震主之威,既为帝之所忌,而抗主之罪,尤为帝之所衔,则淮阴夷族,不待云梦之擒,而显蛔击齐之曰矣。”[2]不...
查看全文
蒙古灭夏、金诸战役——战后之政局
? 金国自阿骨打称帝,至哀宗之死,凡历九主,共一百廿年。蔡州既下,蒙古与宋国暂时相约,平分金人河南之地,陈蔡以北属蒙古,陈蔡以南属宋朝,于是两国各自撤兵。宋将孟珙还师屯襄阳,史嵩之以所获金哀宗之遗骨及金被俘参政张天纲等献于临安,告捷太庙,大事庆祝。时临安知府为薛琼,向张天纲曰:“汝有何面目到此?”天纲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国二帝如何
查看全文
蓝姓故事之捕鱼儿海之役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征,他听说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便抄近路,兼程而进。行至百眼井处,距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仍然没有发现元军行迹,蓝玉便想引兵退还,在部将王弼的劝说下,继续前进,并采用王弼计谋,穴地而炊,这样敌人便看不见烟火,军队能够不被发现行踪,秘密前进。后侦知元帝营在离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迅速出击,直奔元帝大营。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大意轻敌,没有做任何迎敌的准备。凑巧的是,明军前锋奔袭北元汗帐的大营之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出现在汗帐外时,才为北元军所惊觉。此时,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做有效的抵抗。北元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儿得以脱身,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哈拉和林方向。蓝玉率精骑追赶,但没有赶上。这一次战...
查看全文
莽原之役相关标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战役
南北战争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5.郑氏宗谱, 5, 卷2下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4.郑氏宗谱, 4, 卷2下之1,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2.郑氏宗谱, 2, 卷2上之1, 制诰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郑氏宗谱, 3, 卷2上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65.何氏七修宗谱, 65, 卷67: 富分 11世之璜公起, 198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谷诒堂, 民国37[1948]七修序, 1989年增八修跋. 存95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辑人员 : 何运安,名谦,号吉皆 ; 何修诚,号栋荣,号敬亭. 注 : 此谱主要为1948年所修七修宗谱. 含有数页1989年之八修谱序之手稿. 部分卷端题及版心题卷数不符. 注 : 此谱不全. 至少缺失卷31, 34, 41, 86, 88, 90-92, 94, 99. 宗祖:(唐) 何奖,字步霄,官名朝缪. 历职尚书.卜居九区宅九井,是为九井之图所由名. 始迁祖:(宋) 何彦仁. 奖公24世孙. 由江西迁居蕲水何家寨. 生七子 : 何伯祥(为本谱宗祖) ; 何伯通 ; 何伯达 ; 何伯龄 ; 何伯胜 ; 何伯清 ; 何伯椿. 伯祥公下派祖 : (宋) 何千一(迁黄岗李婆墩) ; 何千二(居浠石门). 系恭三公之子. 千二公下三子(1世) : 何万十一(籍何家寨断事湾,生二子: 何承甫 ; 何良甫) ; 何万十二(籍侯王坪何家冲,生一子: 何端甫) ; 何万十三(籍黄冈李婆墩). 良甫公下派祖(3世):(明) 何廷璋,行一(添祥公之子) ; 何廷富,行一 ; 何廷贵,行二(此二公皆为添禹公之子). 廷璋公下房祖(7世):何大富(居许家埠) ; 何大理(居鹿鸣地) ; 何大荣(居下窑) ; 何大昭(居大赤山) ; 何大旭(居细赤山) ; 何大安(止) ; 何大中(清之分)...等. 廷富公下房祖(7世):何大坤(居堑下湾) ; 何大均(居骆家畈) ; 何大益(居上下新屋) ; 何大秦 ; 何大弼 ; 何大明 ; 何大南(居上窑) ; 何大瑞(后裔居大树下,彭庄,柯庄,柳庄) ; 何大雄 ; 何大轩 ; 何大梁 ; 何大仁(居朱家湾) ; 何大位 ; 何大涌 ; 何大洧...等. 廷贵公下房祖(7世):何大申 ; 何大尧 ; 何大东 ; 何大湖 ; 何大禄 ; 何大沧...等. 承甫公下派祖(3世):何廷举, 承甫公之后, 廷举公之前失考. 廷举公下派祖(7世) : 何大和 ; 何大辂 ; 何大贵 ; 何大享 ; 何大元 ; 何大贞 ; 何大利. 何黄氏始祖 : (明) 何必亮,字道忠. 廷贵公之孙. 随姑至黄岗黄家,遂继其后. 道忠公下三子 : 黄荣昌(迁湖南) ; 黄盛昌(迁堵城) ; 黄贵昌(居花园铺). 蕲黄新定合派 : 国恩家庆 集义行仁 发祥有道 锡福咸臻. 注 : 旧派之 "位" 字辈以新派之 "国" 字辈易之. 山梦祖派诗 : 德建宗声衍 义修祖泽光 乔猷迪广䙫 峻业绎先芳 率训嶶新雅 安经淑古章 至文能裕世 纯直节雍康. 御龙纂定派 : 德建宗声绍 文修世运光 位原学以遇 道本性含章 一体欲联志 同行思并昌 承先广若继 永会从兴王. 黄姓宗派 : 有树然基 铉衍本光 生鸾永秉 昭理厉泰 辅为在衔. 书名依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何氏宗谱. 散居地:湖北省黄冈市, 浠水县等地.
浏览:100
81.何氏七修宗谱, 81, 卷83: 11世之正公起, 198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谷诒堂, 民国37[1948]七修序, 1989年增八修跋. 存95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辑人员 : 何运安,名谦,号吉皆 ; 何修诚,号栋荣,号敬亭. 注 : 此谱主要为1948年所修七修宗谱. 含有数页1989年之八修谱序之手稿. 部分卷端题及版心题卷数不符. 注 : 此谱不全. 至少缺失卷31, 34, 41, 86, 88, 90-92, 94, 99. 宗祖:(唐) 何奖,字步霄,官名朝缪. 历职尚书.卜居九区宅九井,是为九井之图所由名. 始迁祖:(宋) 何彦仁. 奖公24世孙. 由江西迁居蕲水何家寨. 生七子 : 何伯祥(为本谱宗祖) ; 何伯通 ; 何伯达 ; 何伯龄 ; 何伯胜 ; 何伯清 ; 何伯椿. 伯祥公下派祖 : (宋) 何千一(迁黄岗李婆墩) ; 何千二(居浠石门). 系恭三公之子. 千二公下三子(1世) : 何万十一(籍何家寨断事湾,生二子: 何承甫 ; 何良甫) ; 何万十二(籍侯王坪何家冲,生一子: 何端甫) ; 何万十三(籍黄冈李婆墩). 良甫公下派祖(3世):(明) 何廷璋,行一(添祥公之子) ; 何廷富,行一 ; 何廷贵,行二(此二公皆为添禹公之子). 廷璋公下房祖(7世):何大富(居许家埠) ; 何大理(居鹿鸣地) ; 何大荣(居下窑) ; 何大昭(居大赤山) ; 何大旭(居细赤山) ; 何大安(止) ; 何大中(清之分)...等. 廷富公下房祖(7世):何大坤(居堑下湾) ; 何大均(居骆家畈) ; 何大益(居上下新屋) ; 何大秦 ; 何大弼 ; 何大明 ; 何大南(居上窑) ; 何大瑞(后裔居大树下,彭庄,柯庄,柳庄) ; 何大雄 ; 何大轩 ; 何大梁 ; 何大仁(居朱家湾) ; 何大位 ; 何大涌 ; 何大洧...等. 廷贵公下房祖(7世):何大申 ; 何大尧 ; 何大东 ; 何大湖 ; 何大禄 ; 何大沧...等. 承甫公下派祖(3世):何廷举, 承甫公之后, 廷举公之前失考. 廷举公下派祖(7世) : 何大和 ; 何大辂 ; 何大贵 ; 何大享 ; 何大元 ; 何大贞 ; 何大利. 何黄氏始祖 : (明) 何必亮,字道忠. 廷贵公之孙. 随姑至黄岗黄家,遂继其后. 道忠公下三子 : 黄荣昌(迁湖南) ; 黄盛昌(迁堵城) ; 黄贵昌(居花园铺). 蕲黄新定合派 : 国恩家庆 集义行仁 发祥有道 锡福咸臻. 注 : 旧派之 "位" 字辈以新派之 "国" 字辈易之. 山梦祖派诗 : 德建宗声衍 义修祖泽光 乔猷迪广䙫 峻业绎先芳 率训嶶新雅 安经淑古章 至文能裕世 纯直节雍康. 御龙纂定派 : 德建宗声绍 文修世运光 位原学以遇 道本性含章 一体欲联志 同行思并昌 承先广若继 永会从兴王. 黄姓宗派 : 有树然基 铉衍本光 生鸾永秉 昭理厉泰 辅为在衔. 书名依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何氏宗谱. 散居地:湖北省黄冈市, 浠水县等地.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