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世纪时期丹麦作曲家卡尔·奥古斯特·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晚期创作的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作于1928年,为当时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 奥克森瓦德(Aage Oxenvad)所写。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摒弃了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固定形式,整首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由四个情绪不同的段落连接而成。
单簧管协奏曲,Op.57,FS129简介资料
Clarinet Concerto, Op. 57, FS 129
单簧管协奏曲,Op.57,FS129相关文献
协奏曲
词源concerto一词可能源自拉丁文con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其早期之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历史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grossoingminor,op.6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安东尼奥·韦瓦第的四季协奏曲)。巴赫为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提供了不同方式。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
小提琴协奏曲
参见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扩展阅读没来由的电子书有关20世纪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组成(ISBN978-3-00-047105-6)
单簧管
外形,构造单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制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接驳筒,管体成圆筒形,并可装拆,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吹奏方法在吹口处固定一块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簧片尖会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音域单簧管拥有极阔的音域,差不多有4个八度,能涵盖人声的绝大部分范围,在任何的音区,其音量的大小都能控制自如,相比双簧管,单簧管更能处理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单簧管在不同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低音区深沉,中音区浑厚,高音区明亮,音色又接近人声,适合表现各种音乐性格,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种类现时常用于管弦乐队的单簧管有以下类别:降B调(B♭)和A调单簧管降E调(E♭)高音单簧管降B调(B♭)低音单簧管降B调单簧管是常见的单簧管,在管乐团,则再会加上降E调(E♭)中音单簧管单簧管是木管乐器中
黄河钢琴协奏曲
作者1968年,《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由当时因《钢琴伴唱〈红灯记〉》出名的殷承宗主持。殷承宗和盛礼洪(主持配乐工作)、储望华、刘庄一起,在李德伦、石叔诚的协助下于1969年完成。结构《黄河颂》:原为男声独唱以雄壮豪迈的旋律,赞叹黄河的历史与气势。冼星海透过此段广阔的中国式宣叙调,配合大提琴合奏的音色,带出该曲的民族风格。《黄河愤》:以笛子伴以竖琴吹奏陕北风格的引子,旋律是温婉的《黄水谣》,紧接悲愤深沉的《黄河愤》。《保卫黄河》:沿用大合唱的复调卡农(canon)手法,各声部互相模仿追逐,以扩展气氛及情绪,表达“保家卫国”之主题;而《东方红》的音调贯穿整乐章。包括殷承宗的电影版本及其他流通的版本,于此乐章高潮乐队齐奏《东方红》后,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换尾”手法,使钢琴再次奏出《保卫黄河》主题,与弦乐卡农竞奏后由小号奏出“东方红”第一句后,接上《国际歌》的尾句为结束。重要影响...
大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大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是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这种体裁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大协奏曲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ArcangeloCorelli)是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科列里留下了12首大协奏曲,1714年,在他死后结集出版,编为作品第六号op.6,其中前8首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chiesa),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后4首为室内协奏曲(concertida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用吉格,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科列里的大协奏曲中的第8首g小调“圣诞协奏曲”最为著名(Concert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