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成汉

成汉

成汉(英文:Cheng Han (Five Barbarians and Sixteen Kingdoms)),又称“成”、“后蜀”,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政权存续于303年-347年。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公元314年,成汉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重庆,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成汉政权也进入了最强盛时期。

301年,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领导西北难民反抗西晋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治所成都。公元314年,汉中的扬虎和梁州的张成陆续归附了成汉,于是,汉中郡、涪陵郡和汉嘉郡都划入了大成国的版图。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347年,东晋桓温攻破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范贲等在2...

成汉简介资料
成都
• 303年-334年 李雄、• 343年-347年 李势
303年 - 347年
成汉相关文献
成汉简介
成汉简介,十六国之一。巴□贵族李雄所建。都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
查看全文
汉成帝刘骜简介汉成帝死因,汉成帝刘骜怎么死的
汉成帝刘骜简介汉成帝死因,汉成帝刘骜怎么死的,     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公元前33年
查看全文
汉成帝
基本信息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7日),字太孙,又字俊,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汉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汉成帝竟宁元年至绥和二年(前33年—前7年4月17日)在位,共在位25年,终年44岁,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王莽当政时曾上庙号“统宗”,后被废除。人物生平由于是嫡皇孙,刘骜深得祖父汉宣帝喜爱,常常陪伴宣帝左右。元帝即位后,刘骜在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获立为太子。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有一次元帝急招刘骜前来,他不敢横越驰道(皇帝专用道路),绕了一圈才迟迟面见元帝。元帝知道了整件事情之后,非常的高兴,也下令以后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刘骜谨慎的一面。后来沉溺声色之中,常假借其表兄弟兼同性情人富平侯张放的名义在长安郊外玩乐。...
查看全文
成汉
建国历史在成汉建国之前,李雄之父李特就在益州发展势力。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302年,李特招集流民团起兵,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定年号建初元年(因此有人认为303年也可作为建国年)。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死,其弟李流继续统领流民作战,然不久病死。李特之子李雄继位,并于304年攻下成都,开始称王,国号“大成”,年号建兴。334年,李雄病死,其兄之子李班继位,不久之后李雄之子李期即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将国号改为“汉”。大修宫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347年,东晋桓温率兵入蜀,李势投降,两年后残余力量也被东晋消灭。成汉灭亡。成汉立国共46年。国号其国号先为“成”,史书也有称“大成”,或以为“大”是尊称。国号“成”来自于成都这个地名,也有说是袭用公孙...
查看全文
白汉成
参考与来源
查看全文
成汉相关标签
巴蜀地区政权
成汉
中国历史政权
304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古政权(中国)
家族谱大览
汉阳姚氏宗谱 [16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成务堂, 民国10[1921]. 17册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注 : 卷2缺. 汉阳始迁祖 : (明) 姚褔龙,字从云. 散居地 : 湖北省汉阳县等地.
浏览:0
3.刘氏大成宗谱 四卷, 3, 1350-2002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汉裔堂, 2002年. 存2册 : 插图, 肖像. 注 : 此谱不含目录, 总卷数不详. 资料似有缺失. 远祖 : (唐) 刘巨容,字德量. 隆道公长子. 任节度使. 宗祖 : (唐) 刘汾,字伯临. 巨容公长子. 下有十四子,皆以 "汉" 字为派名. 本谱主要为其第九子刘汉胜之后. 始祖 : 刘通. 义江公之子. 巨容公4世孙. 由鄱阳清塘迁陂溪(九江德安). 生四子: 刘定 ; 刘练 ; 刘靳 ; 刘晖. 出户祖(阳新) : 刘子隆 ; 刘克聪 ; 刘允魁 …等 出户祖(大冶) : 刘秀六 ; 刘秀九 ; 刘显甫 …等. 散居地 : 湖北省大冶县, 阳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6.刘氏大成宗谱 四卷, 6, 1350-2002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汉裔堂, 2002年. 存2册 : 插图, 肖像. 注 : 此谱不含目录, 总卷数不详. 资料似有缺失. 远祖 : (唐) 刘巨容,字德量. 隆道公长子. 任节度使. 宗祖 : (唐) 刘汾,字伯临. 巨容公长子. 下有十四子,皆以 "汉" 字为派名. 本谱主要为其第九子刘汉胜之后. 始祖 : 刘通. 义江公之子. 巨容公4世孙. 由鄱阳清塘迁陂溪(九江德安). 生四子: 刘定 ; 刘练 ; 刘靳 ; 刘晖. 出户祖(阳新) : 刘子隆 ; 刘克聪 ; 刘允魁 …等 出户祖(大冶) : 刘秀六 ; 刘秀九 ; 刘显甫 …等. 散居地 : 湖北省大冶县, 阳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柯氏大成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1988年续修. 57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缺1-13世世系之记事. 始祖(1世) : (唐) 柯成,行十四,字德修,号乐源. 由安徽宣州旌徳寓洪都操石山下,复由武宁逾马迹至羊肠山下而居,名曰柯乐源. 为瑞昌柯乐源始迁祖. 入闽祖(3世) : (宋) 柯怀裕. 仕闽遂家于兴化之蒲田. 派祖(7世) : 柯嵩. 嵩公下房祖(8世) : 柯杰(长二三房祖) ; 柯彻(四房祖). 杰公派下支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 ; 柯文安,号寿春 ; 柯文运,字新春 ; 柯文和,字兴春(迁海盐县). 彻公派下支祖(14世) : (宋) 柯德陵(另有修谱) ; 柯德勉,字上渑 ; 柯德秀(招赘外族) ; 柯德和(武昌樊湖祖). 皆为仁鉴公之子. 大冶桃花庄祖(29世) : (明) 柯忠,号葵轩. 原籍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居大冶. 生子二 : 柯淮; 柯泮. 散居地 : 江西省瑞昌县, 及湖北省大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柯氏宗谱.
浏览:0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2004年合修.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周) 柯相. 仲雍六世孙. 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氏. 江西祖(一世) : (唐) 柯成,字德修,号乐源,行二. 由安徽旌德梅里村迁瑞昌乐源. 入闽祖 : (唐) 柯满,号十八公. 成公长子. 生一子 : 柯怀裕,字士曹. 随子入闽,为莆田始祖. 派祖 : (唐) 柯平,字益逊. 成公次子. 名祖(4世) : (唐) 柯昶,字汝明,谥忠烈,行四. 平公下房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行一 ; 柯文安,字世邕,号寿春,行七 ; 柯文运,字新春,行三 ; 柯文和,字兴春,行四. 另房祖(13世) : (宋) 柯仁鉴,字一明,行十一. 延范公长子. 仁鉴公下支祖 : 柯德陵,字上高,行十三(后迁麻城) ; 柯德勉,字上黾,行十九 ; 柯德和,字上顺,行廿一(后迁黄冈). 安徽庐江祖 : (宋) 柯伦,讳述,字仲常. 福建支祖 : 柯旸(南安) ; 柯知刚,字子飞,称塘边叟(永春) ; 柯玄之(长乐) ; 柯宝,字世重,号松山(莆田). 浙江仙居祖 : (唐) 柯谨,字宏慎. 由福建晋江徙浙. 散居地 : 江西省; 福建省; 安徽省庐江县; 浙江省仙居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鹊堂, 2004年合修.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周) 柯相. 仲雍六世孙. 会诸侯于柯山,指山为氏. 江西祖(一世) : (唐) 柯成,字德修,号乐源,行二. 由安徽旌德梅里村迁瑞昌乐源. 入闽祖 : (唐) 柯满,号十八公. 成公长子. 生一子 : 柯怀裕,字士曹. 随子入闽,为莆田始祖. 派祖 : (唐) 柯平,字益逊. 成公次子. 名祖(4世) : (唐) 柯昶,字汝明,谥忠烈,行四. 平公下房祖(12世) : (宋) 柯文宏,字熙春,行一 ; 柯文安,字世邕,号寿春,行七 ; 柯文运,字新春,行三 ; 柯文和,字兴春,行四. 另房祖(13世) : (宋) 柯仁鉴,字一明,行十一. 延范公长子. 仁鉴公下支祖 : 柯德陵,字上高,行十三(后迁麻城) ; 柯德勉,字上黾,行十九 ; 柯德和,字上顺,行廿一(后迁黄冈). 安徽庐江祖 : (宋) 柯伦,讳述,字仲常. 福建支祖 : 柯旸(南安) ; 柯知刚,字子飞,称塘边叟(永春) ; 柯玄之(长乐) ; 柯宝,字世重,号松山(莆田). 浙江仙居祖 : (唐) 柯谨,字宏慎. 由福建晋江徙浙. 散居地 : 江西省; 福建省; 安徽省庐江县; 浙江省仙居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