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蒙古攻四川之战

蒙古攻四川之战

蒙古攻四川之战是蒙哥汗六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蒙古总督军事兀良合台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带答儿率军南北对进,夹攻宋四川,会师合州(今重庆合川)的作战。

蒙哥即位的几年中,蒙军已实现了对四川北大门兴元(今陕西汉中)、川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的控制。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征服云南,为从长江以南迂回包抄南宋开辟了新的战线。蒙哥决定分兵从南、北面夹击四川。蒙哥汗六年 (1256年)春,蒙古都元帅帖哥火鲁赤奉命南下,由利州出苦竹隘。五月,进至阆州(今四川阆中)。半月后出没于果、阆、蓬、巴之境,在蓬州运山城 (今四川蓬安东南)受到宋军的顽强抵击后,绕城而过,继续南进,经顺庆(今四川南充),沿嘉陵江两岸进兵,抵达合州(今重庆合川)境内。

另一支蒙军由都元帅带答儿率领,由汉中越米仓山入蜀,在巴州(今四川巴中)与宋军激战失利后,越巴州而过,沿渠江南下,攻渠州(今四川渠县...

蒙古攻四川之战简介资料
蒙古军
四川
1255 年
1256 年
1256 年
进攻
蒙古攻四川之战相关文献
蒙古攻宋
蒙古攻宋,发生地点:临安四川江淮蒙古灭金后,南宋便成为其下一个「猎物」。蒙古攻
查看全文
蒙古攻西辽之战
蒙古攻西辽之战是1218年起,成吉思汗为掌握畅通通中亚及西域商贸路线:丝绸之路,在击败西夏、征服维吾尔部后掌握丝路东段,继而攻击曾经护卫维吾尔的西辽国,掌握丝路中段贸易财富;此战由大将哲别仅领蒙军铁骑两万多即达成战胜任务;亦可视作蒙古第一次西征前哨战之序幕。背景宋嘉泰四年(1204年)乃蛮灭亡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称古失鲁克)率少数部众与篾儿乞部残部逃至西辽。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耶律大石于宋宣和四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屈出律投奔西辽,帝直鲁古可怜其父死国亡,遂留他下来。屈出律见直鲁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阴谋篡位,先取得信任,当了驸马,尔后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东)和别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境内,号召反攻复国,乃
查看全文
蒙古攻四川之战
参见段兴智
查看全文
蒙哥攻宋之战
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元宪宗,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1251-1259年在位。蒙哥攻宋之战是12
查看全文
蒙古攻四川之战
背景蒙哥汗六年春,兀良合台征降云南各部后,偕大理国王段兴智向蒙哥汗献图。六月,蒙哥鉴于对宋的侧后包围已完成,遂以宋囚蒙古使臣为名,决定攻宋。诏命兀良合台打通由云南至四川道路;命帖哥火鲁赤、带答儿率军南进,与兀良合台会师。经过北路,帖哥火鲁赤与汪德臣以原隆庆府(今四川广元)降将南永忠、高贵为向导,率军自利州(今广元)出苦竹隘,经阆州(今阆中),进抵顺庆府(今南充),沿嘉陵江南下;带答儿率军自兴元(今陕西汉中)经米仓山入蜀,越巴州(今巴中),沿渠江南下。十月,至渠州(今渠县)。十一月,抵重庆附近地区。南路,兀良合台自云南率军北进。九月,攻占滇蜀要冲乌蒙(今云南昭通)等地。鉴于泸江(今金沙江)河道险阻,水势汹涌,兀良合台从陆路向石门关(今四川高县西北)进军。十月,破秃剌蛮三寨,又破石门关,趋叙州(今宜宾东北),欲北进至嘉定(今乐山)。在马湖江(今四川境内金沙江别名)遭宋都统制张实、知叙州史俊所率...
查看全文
蒙古攻四川之战相关标签
蒙古征战
四川历次战争与战役
宋蒙战争
蒙古攻宋之战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罗映寿开余开金玉广~罗氏家谱】錾子村~四川省射洪市天仙镇
【罗映寿开余开金玉广~罗氏家谱】錾子村~四川省射洪市天仙镇
当时1726年置下现在天仙錾子村产业时,老二罗天贤,老四罗天泽兄弟俩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迎接其父罗应才来此料理家业。其父罗应才与次子罗天贤,老四罗天泽置业后就定居天仙錾子村(罗天贤,罗天泽);老大罗天镜,老三罗天德仍留在南部罗家坝双水井老屋陪随其母梁太君安居乐业。鼻祖罗妙圭,其妻彭氏,始祖罗应才之长子罗天镜,老三罗天德随同母亲梁太君安居四川南充市南部县安仁乡石城村罗家坝双水井(其母梁太君,长子罗天镜,老三罗天德);从此以后罗应才和次子罗天贤,老四罗天泽三人定居现天仙錾子村。   后来,其父罗应才,次子罗天贤,第四子罗天泽,父子三人的坟墓并列埋在同一个地方现在的射洪县天仙镇錾子村老坟嘴;罗应才,罗天贤,罗天泽三人的坟墓有立碑,但罗应才的坟有立碑但找不到了(1910年记载罗应才的坟位置无碑)。罗氏宗支和族规,在宣统二年庚戌年(属狗)1910年冬月五日,由首事:罗国霖,罗开福,有事:罗国秀撰稿,石匠:杨开洪,刻立二碑(罗姓宗支和合族风规)。 首事(罗国霖,罗开福):指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有事(罗国秀):突发事故应策应对之人。   “湖广填四川”,在清廷的政策鼓励下,整个康熙年间(1662-1722),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的移民前后达155万人之多。到了雍正时期(1723-1735),由于开始丈量土地,限制人口流入,此时移民潮有所降低。但到了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清廷再次放开限制,前往四川的移民又增加了420万人。                                   【射洪县天仙镇錾子村罗氏辈分】始祖罗应才: “←应→天→艳→思→朝→罗→映→国→开→ 文玉崇先本,承宗德泽长,兴荣家福盛,永远锡洪昌”   →始祖罗应才共有4子:1罗天镜,2罗天贤,3罗天德,4罗天泽 次子罗天贤有2子:1罗艳彰,2罗艳顶 1罗艳彰有3子:1罗思华,2罗思荣,3罗思贵, 1罗思华有3子:1罗朝君,2罗朝文(罗仲,罗海,罗德),3罗朝臣 老四罗天泽有3子:1罗艳清,2罗艳海,3罗艳深
浏览:2371
四川凉山陶氏族谱
四川凉山陶氏族谱
我陶氏始迁祖:千山公、南山公、佛山公清康熙年间奉旨填川,迁入四川嘉定府杨湾大华坪(今乐山市杨湾乡)落业已达三百多年,而今已传至第十七代,族人兴旺发达人口数以千计,祖辈世代耕读传家名人辈出,从政从商者遍及各地; 凉山冕宁县泸宁镇陶氏始迁祖:敬成公(字明祥)入川第九世祖,乃乐山夹江县迁出之一,敬成公清道光甲午恩科进士,受四川巡抚点派赴任四川省建南道宁远府冕宁县泸宁营为官,敬成公泸宁营为官一生,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公膝下子孙繁茂,族兴人旺贤才辈出,至今发展到四百多人口。
浏览:0
四川射洪党氏
四川射洪党氏
本支起源于陕西,后迁入四川射洪仁和聚居。
浏览:0
1.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市)程氏家谱, 1640-201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程氏家谱编修委员会, 2014年版(郑州家谱印刷). 全1册(116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受姓祖 : 伯符. 公膺伯爵,封地于程, 以国为氏. 远祖 : 程元谭. 始祖(一世) : 程可俸. 为元庆公之子. 自国初入川,落业灌西唐泗府. 派祖(5世) : 程大伦. 宣赞公之子. 大伦公下二房祖(6世) : 程纯仁 ; 程纯礼. 字派 : 可为贤宣大 纯良正泽文 明安国远福 仁德守家长 诗书理智信 庭兴祝瑞光. 书名据书签题, 书脊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散居地 : 四川省灌县等地.
浏览:100
【罗国恩开良开芳~罗氏家谱】錾子村、东岳9村~原系四川省射洪市天仙镇錾子村
【罗国恩开良开芳~罗氏家谱】錾子村、东岳9村~原系四川省射洪市天仙镇錾子村
当时1726年置下现在天仙錾子村产业时,老二罗天贤,老四罗天泽兄弟俩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迎接其父罗应才来此料理家业。其父罗应才与次子罗天贤,老四罗天泽置业后就定居天仙錾子村(罗天贤,罗天泽);老大罗天镜,老三罗天德仍留在南部罗家坝双水井老屋陪随其母梁太君安居乐业。鼻祖罗妙圭,其妻彭氏,始祖罗应才之长子罗天镜,老三罗天德随同母亲梁太君安居四川南充市南部县安仁乡石城村罗家坝双水井(其母梁太君,长子罗天镜,老三罗天德);从此以后罗应才和次子罗天贤,老四罗天泽三人定居现天仙錾子村。   后来,其父罗应才,次子罗天贤,第四子罗天泽,父子三人的坟墓并列埋在同一个地方现在的射洪县天仙镇錾子村老坟嘴;罗应才,罗天贤,罗天泽三人的坟墓有立碑,但罗应才的坟有立碑但找不到了(1910年记载罗应才的坟位置无碑)。罗氏宗支和族规,在宣统二年庚戌年(属狗)1910年冬月五日,由首事:罗国霖,罗开福,有事:罗国秀撰稿,石匠:杨开洪,刻立二碑(罗姓宗支和合族风规)。 首事(罗国霖,罗开福):指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有事(罗国秀):突发事故应策应对之人。   “湖广填四川”,在清廷的政策鼓励下,整个康熙年间(1662-1722),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的移民前后达155万人之多。到了雍正时期(1723-1735),由于开始丈量土地,限制人口流入,此时移民潮有所降低。但到了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清廷再次放开限制,前往四川的移民又增加了420万人。                                   【射洪县天仙镇錾子村罗氏辈分】始祖罗应才: “←应→天→艳→思→朝→罗→映→国→开→ 文玉崇先本,承宗德泽长,兴荣家福盛,永远锡洪昌”   →始祖罗应才共有4子:1罗天镜,2罗天贤,3罗天德,4罗天泽 次子罗天贤有2子:1罗艳彰,2罗艳顶 1罗艳彰有3子:1罗思华,2罗思荣,3罗思贵, 1罗思华有3子:1罗朝君,2罗朝文(罗仲,罗海,罗德),3罗朝臣 老四罗天泽有3子:1罗艳清,2罗艳海,3罗艳深
浏览:0
四川巴中恩阳关公老鹰庙李氏家谱
四川巴中恩阳关公老鹰庙李氏家谱
一世李世才,祖居湖北麻城孝感洗脚滩,五世李纲(明弘治五年)迁四川蓬安,八世李本公(明嘉靖三十九年)迁四川营山罗石小桥,十一世李登高(清顺治五年)迁居通江小蕨坪,十二世李会荣(清康熙五十四年)迁居恩阳铜罐山、老鹰庙,现主要聚居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龙台山村、骑龙村(老鹰庙附近区域)。
浏览:0